
捆倒。《水浒傳》第二二回:“左右兩邊狼虎一般公人,把這 唐牛兒 一索捆翻了。”《儒林外史》第三八回:“他菴裡走了一人,一聲梆子響,即刻有人捆翻了你,送在菴裡去。”
“捆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用繩子将人或物捆綁并使其倒下,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動作描寫。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捆”(用繩子纏繞打結)和“翻”(倒下)組成,字面指通過捆綁使對象失去平衡而摔倒。例如《水浒傳》第二十二回中,公人将唐牛兒“一索捆翻”,即用繩索迅速捆綁并使其倒地。
文學用例
該詞多用于描述突襲或制服場景,如《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提到“一聲梆子響,即刻有人捆翻了你”,展現了一種被突然控制的情境。
延伸理解
部分詞典(如)提到其可比喻“徹底制服對手”,但此用法在經典文獻中較少直接體現,更多是通過動作本身隱含有壓制、擊敗的意味。
提示:若需查看具體文學片段,可參考《水浒傳》《儒林外史》相關章節(來源:-6)。
《捆翻》(kǔn fān)是一個四字成語,意為将某人或某物捆綁後翻倒或摔倒。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用力将某人或某物摔倒或倒地。
《捆翻》這個成語的拆分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捆翻》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場,特指将官員強行捆綁後推翻或驅逐出去。形象地比喻将惡勢力推翻,彰顯了民衆對不公正和腐敗行為的反對。
《捆翻》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捆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捆翻」這個成語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隻是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變化。
他們用繩子将小偷捆綁起來,然後将他捆翻在地上。
與《捆翻》相關的組詞有:
與《捆翻》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與《捆翻》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