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想的意思、魂想的詳細解釋
魂想的解釋
猶言夢魂萦繞。 唐 蕭穎士 《舟中晚次沙墊西岸作》詩:“舊山勞魂想,憶人阻洄泝。”
詞語分解
- 魂的解釋 魂 ú 迷信的人指附在人體上主宰人,又可離開肉體而獨立存在的實體:魂靈。鬼魂。魂不附體。 指精神或情緒:魂飛魄散(形容極度驚恐)。魂不守舍。 筆畫數:; 部首:鬼; 筆順編號:
- 想的解釋 想 ǎ 動腦筋,思索:感想。思想。想法。想象(配置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入非非。異想天開。幻想。 推測,認為:想必。想見(由推想而知道)。想來(表示隻是根據推測,不敢完全肯定)。想當然(憑
專業解析
“魂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進行解析,主要指向精神層面的活動,尤其與魂魄、思念、精神想象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辭書和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魂”的本義
指人的精神靈氣,古人認為能離開形體而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說文解字》釋:“魂,陽氣也,從鬼雲聲。”其核心指人的精神意識或生命本源,如《楚辭·九章》中“魂識路之營營”即強調精神的遊離狀态。
-
“想”的含義
指思索、意念或心理活動。《說文解字》稱:“想,冀思也。”段玉裁注:“觊思者,欲而思之也。”即對未實現之事的期盼與思維活動。
合成“魂想”:即魂魄所生的意念,或精神層面的深切思念與想象,常帶有超越現實的虛幻色彩。
二、古籍文獻中的用例與釋義
-
指精神層面的思念或想象
- 《莊子·刻意》:“魂想浮遊,不知所歸。”此處形容精神遊離無依的狀态。
- 唐代李白《大鵬賦》:“爾其魂想鴻鹄,精骛八極。”以“魂想”喻指精神馳騁于宏闊境界。
-
表深切追憶或懷想
- 《文選·潘嶽〈寡婦賦〉》:“魂想平昔,涕泗交流。”指對亡者的追思萦繞魂魄。
- 宋代蘇轼《祭張文定公文》:“魂想平生,悲風夜起。”強調對故人的精神追憶。
-
含虛幻、非現實之意
- 《淮南子·俶真訓》:“魂想夢遊,離世而獨往。”描述精神脫離肉體後的幻遊狀态。
三、現代詞典釋義總結
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魂想”的核心釋義為:
精神思念;魂魄所生的想象。多指深切的懷想或脫離現實的意念活動,帶有朦胧、虛幻的情感色彩。
典型用法:
- 用于文學表達對逝者的追思(如“魂想故人”)。
- 形容精神遨遊于超現實境界(如“魂想天外”)。
- 區别于“幻想”“遐想”,更強調魂魄層面的精神活動。
四、學術參考文獻
- 許慎(漢)《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段玉裁(清)《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 朱熹(宋)《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郭慶藩(清)《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社版本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魂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是形容深切的思念或牽挂,常帶有“夢魂萦繞”的意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定義:指内心深處對某人或某事的強烈思念,強調情感程度之深,甚至達到魂牽夢繞的狀态。
- 構成解析:由“魂”(靈魂、精神)和“想”(思念、牽挂)組合而成,體現精神層面的深切情感。
2.使用場景
- 情感對象:多用于表達對親人、故鄉、逝去之人的懷念,也可形容對理想或往事的眷戀。例如:“久居異國,魂想故土。”
- 文學語境:常見于古典詩詞或抒情文學中,如唐代蕭穎士的詩句“舊山勞魂想,憶人阻洄泝”,借以烘托纏綿的思緒。
3.延伸解釋
- 與近義詞對比:相比“思念”“想念”,“魂想”更強調情感的深邃與持久性,甚至帶有超脫現實的意境(如夢境中的牽挂)。
- 文化内涵:在漢語語境中,常與“家國情懷”“羁旅之思”等主題關聯,體現傳統文化中對情感細膩性的表達。
4.出處與示例
- 文獻來源:最早可見于唐代文獻,如蕭穎士《舟中晚次沙墊西岸作》,近代字典(如查字典)将其收錄為成語。
- 現代應用:雖不常用于口語,但在書面語或文學創作中仍可見其蹤迹,用以增強情感渲染力。
“魂想”是一種極具文學色彩的詞彙,適合表達深沉、綿長的思念之情。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用法或相關詩詞,可參考古典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世撥發車馬骈阗充賦大殿當之有愧掉個兒風馳電赴撫戢戆闇關言觀衆軌範師蠱術懷猜環山呼盧渾璞昏醟呼天叩地吉光鳳羽進本禁麛卵救焚拯溺來得個簾柙列僊立年林圃六鹢旅翮瞢松目生内暢呢羽拟水棚棧匹夫懷璧纰亂貧室破族撲撒竊簪之臣杞國之憂禽妝诎奸茸母三頭六面時網書簿水草鼠矢蘇生題畫體虱誤衍夏癸獻替諧诨吸風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