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高揖的意思、高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高揖的解釋

雙手抱拳高舉過頭作揖。古代作為辭别時的禮節。《孔叢子·儒服》:“ 子高 遊 趙 , 平原君 客有 鄒文 、 季節 者與 子高 相友善。及将還 魯 ,故人訣既畢, 文節 送行,三宿臨别, 文節 流涕交頤, 子高 徒抗手而已,分背就路。其徒問曰:‘先生與彼二子善,彼有戀戀之心,未知後會何期,悽愴流涕,而先生厲聲高揖,無乃非親親之謂乎?’”後亦指辭謝告退。 南朝 宋 謝靈運 《述祖德詩》之二:“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裡。” 唐 韓愈 《通解》:“﹝ 許由 ﹞迺脫屣其九州,高揖而辭 堯 。” 王闿運 《常公神道碑》:“酌泉明志,高揖 夷 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高揖

釋義

高揖,指雙手高舉過頭頂行揖禮,是古代漢族禮儀中表達最高敬意的作揖方式。其動作需端正站立,雙臂伸直,雙手相合高舉至額前或頭頂上方,身體微躬,姿态莊重肅穆。這一禮節多用于祭祀、朝拜、尊長見面等隆重場合,體現對天地神明、君主尊長的極緻尊崇。

文化内涵

  1. 禮制等級象征

    高揖屬“吉拜”中的最高規格,源于周代禮制。《周禮·春官》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雖未直接命名“高揖”,但後世學者認為其動作規範與“肅拜”“稽首”的演化相關,強調“舉手高而俯身深”的儀态特征(《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

  2. 隱逸精神的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高揖”常象征超脫世俗的姿态。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高揖而辭賓”,喻指辭官歸隱的決然;李白《送岑徵君》“高揖二千石”,表達對權貴的傲然疏離,成為士大夫精神追求的載體(《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

現代應用

當代傳統禮儀複興活動中,高揖仍見于祭孔大典、漢服文化展示等場景。其動作規範被收錄于《中華傳統禮儀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強調“舉高過眉,躬身三十度”的标準儀軌,延續禮敬内涵。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及古籍例證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禮制溯源
  3.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華書局):動作分解與文化闡釋
  4. 《陶淵明集校箋》(中華書局):文學意象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高揖”是一個古代禮儀用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高揖”指雙手抱拳高舉過頭作揖的動作,主要用于表達尊敬或辭别。該動作不彎腰,僅通過高舉雙手行禮,常見于平輩之間或正式場合的告别儀式。

二、使用場景

  1. 辭别禮節:古代作為辭行時的禮儀,如《孔叢子·儒服》記載,子高與友人分别時“厲聲高揖”,展現灑脫态度。
  2. 表達敬意:對長輩、權威人物的尊敬,如謝靈運詩句“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裡”體現隱退時的莊重。
  3. 辭謝告退:用于婉拒或告退,如韓愈《通解》中描述許由“高揖而辭堯”,象征不慕權位。

三、曆史演變

早期“作揖”與“拱手”為不同禮儀,後逐漸融合。高揖因無需彎腰,較其他揖禮更顯平等,現代在傳統文化複興中重新被關注。

四、相關引用

總結來看,“高揖”既是古代禮儀的具象表現,也承載了文化中對謙遜、灑脫精神的推崇。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孔叢子》或謝靈運、韓愈的相關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霸道橫行白面生暴客保壘報帖寶質悖悍犇散錯開大不恭大綱大容得了鬥眼斷鶴繼凫恩怨了了枋相犯顔極谏匪幫風景浮征苟完貫金石桂薪玉粒何隔禾莠後海先河虎踞龍盤腳背腳墊稽廢計口經絡浄頭畸日極右拉拉隊連環策美雨歐風孽豎女妾雱雱跑踏丕佑歉褊牽慮遷讁摔打損人益己堂榜螳蜋奮臂貪黠恬靖通侯猥發溫克無瑕可擊無葉像樣隙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