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高揖的意思、高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高揖的解釋

雙手抱拳高舉過頭作揖。古代作為辭别時的禮節。《孔叢子·儒服》:“ 子高 遊 趙 , 平原君 客有 鄒文 、 季節 者與 子高 相友善。及将還 魯 ,故人訣既畢, 文節 送行,三宿臨别, 文節 流涕交頤, 子高 徒抗手而已,分背就路。其徒問曰:‘先生與彼二子善,彼有戀戀之心,未知後會何期,悽愴流涕,而先生厲聲高揖,無乃非親親之謂乎?’”後亦指辭謝告退。 南朝 宋 謝靈運 《述祖德詩》之二:“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裡。” 唐 韓愈 《通解》:“﹝ 許由 ﹞迺脫屣其九州,高揖而辭 堯 。” 王闿運 《常公神道碑》:“酌泉明志,高揖 夷 齊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高揖”是一個古代禮儀用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高揖”指雙手抱拳高舉過頭作揖的動作,主要用于表達尊敬或辭别。該動作不彎腰,僅通過高舉雙手行禮,常見于平輩之間或正式場合的告别儀式。

二、使用場景

  1. 辭别禮節:古代作為辭行時的禮儀,如《孔叢子·儒服》記載,子高與友人分别時“厲聲高揖”,展現灑脫态度。
  2. 表達敬意:對長輩、權威人物的尊敬,如謝靈運詩句“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裡”體現隱退時的莊重。
  3. 辭謝告退:用于婉拒或告退,如韓愈《通解》中描述許由“高揖而辭堯”,象征不慕權位。

三、曆史演變

早期“作揖”與“拱手”為不同禮儀,後逐漸融合。高揖因無需彎腰,較其他揖禮更顯平等,現代在傳統文化複興中重新被關注。

四、相關引用

總結來看,“高揖”既是古代禮儀的具象表現,也承載了文化中對謙遜、灑脫精神的推崇。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孔叢子》或謝靈運、韓愈的相關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高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着豐富的含義和起源。讓我一一為您解答。 - 含義:高揖指行禮的一種形式,即身體保持筆直的狀态,一手高舉至額頭之上,另一手平伸至腹部前面。這是一種至高的禮儀姿勢,常用于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 拆分部首和筆畫:高揖的首字部首是“高”,總共有12個筆畫。其中,“高”的部首是“高”部,“揖”的部首是手。 - 起源:高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古人認為,行高揖禮可以表達對長輩、上級或者受人尊敬的人的敬意,是一種禮儀規範。 - 繁體:高揖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籍記錄,高揖在古時候的寫法有一些差異。在先秦時期,高揖的寫法為“高抱”,即抱手行禮。到了漢代,又演變為現在的“高揖”形式。 - 例句:他向長輩高揖行禮,表達了他的尊敬之情。 - 組詞:高拱、高興、揖言、揖讓等。 - 近義詞:行禮、鞠躬。 - 反義詞:無禮、粗暴。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再次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