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懈怠輕忽。 唐 劉知幾 《史通·<漢書·五行志>錯誤》:“其釋‘厥咎舒,厥罰恒燠’,以為其政弛慢,失在舒緩,故罰之以燠,冬而亡冰。”《舊五代史·周書·蕭願傳》:“然性嗜酒無節,職事弛慢。”《元典章·吏部七·公事》:“其監察禦史肅政廉訪司常務糾彈,毋容弛慢。”
"弛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松懈怠惰、散漫不嚴謹的狀态或行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松懈懶惰
指精神或行為上的松散、怠惰,缺乏應有的緊張感或效率。
例:政事弛慢,則百工懈怠。(《漢語大詞典》)
散漫拖沓
強調行動遲緩、不守規矩或紀律渙散。
例:弛慢成習,以緻事多延誤。(《古代漢語詞典》)
二字複合後,強化了"因松懈而導緻怠惰"的語義關聯。
《資治通鑒·唐紀》:
"吏治弛慢,盜賊公行。"
(描述官吏治理松懈,導緻治安混亂)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
《朱子語類》卷十三:
"學者須是立志緊切……一有弛慢,便失其守。"
(強調治學若松懈則易失原則)
來源: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
現代漢語中,"弛慢"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常見于以下場景:
需注意其與"弛緩"(側重物理性放松)、"怠慢"(側重态度輕忽)的語義差異。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
釋義參考:第7冊,第1023頁。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詞條分析:第186頁。
《漢語複合詞結構與演變研究》
董志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DOI: 10.3969/j.issn.1002-3243.2018.05.012
(分析"弛慢"等複合詞的構詞邏輯)
詞彙 | 核心側重 | 典型語境 |
---|---|---|
弛慢 | 松懈+怠惰 | 管理、紀律 |
弛廢 | 松懈+荒廢 | 制度、職責 |
懈怠 | 消極+懶惰 | 工作、學習 |
拖沓 | 遲緩+低效 | 行動、執行 |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辭書、古籍文獻及現代語言學研究,嚴格遵循漢語詞彙學規範。
“弛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懈怠、輕忽的态度或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弛慢”一詞從古至今均用于描述消極怠惰的狀态,適用于個人行為或管理層面的批評。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史通》《元典章》等文獻來源。
把卷班示本待并骛餐風沐雨常足超期陳郎徹席饬歸逴跞怱怱禱祉得隴望蜀餓喙幹壁畫雇主嘩歡換變花鲗魚侰澁镌斥捐駒具器食空搆空戶倥蒙空頭事罍篚良知靈房毛線跄地洽聞青簡瓊糜邱真人任人擺布驲書戎狄山陰夜雪深渾設主人使心用倖绶帶首禾私誼死者青春長在俗表遂成索賠貪夫徇利同蔕駝垛椀珠伎屋漏雨無巧不成話笑模笑樣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