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送。歸,通“ 饋 ”。《左傳·文公十六年》:“ 宋 饑,竭其粟而貸之。年自七十以上,無不歸詒也。”
關于“歸诒”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歸诒”讀作guī yí,意為“贈送”,其中“歸”為通假字,通“饋”(kuì),表示饋贈、給予。該詞屬于古代漢語用法,現代已較少使用。
字詞結構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左傳·文公十六年》:“宋饑,竭其粟而貸之。年自七十以上,無不歸诒也。”
此句描述宋國遭遇饑荒時,對七十歲以上老人無償發放糧食的善舉。
該詞多用于古文語境,例如描述古代禮儀性贈予或赈濟行為。現代漢語中一般用“饋贈”“贈送”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左傳》原文或古代漢語通假字研究資料。
歸诒是一個富有哲學意味的漢字詞彙,其字意深遠且引人思考。拆分部首可分為彳和言,分别代表行走和語言。所以,歸诒意指人們行走後的回歸和思考。
歸(彳部)的筆畫數為 3,诒(言部)的筆畫數為 7,總計為 10 個筆畫。
歸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周易》。其中,歸代表返回,而诒為人們思考和反思的意象。
歸诒的繁體字寫作「歸諦」,采用了更複雜的漢字結構和筆畫組合形式。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歸诒的字形稍有不同。歸的字形是由「彳」和「丂」組成,「丂」形狀獨特,類似于谷字底下再加一橫;而诒的字形是由「讠」和「雲」組成,「雲」位于上方。這些古字形解構更加複雜,但也表達了歸诒的思考和反思含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歸诒的例句:
1. 他經曆了漫長的旅途後,歸诒到了他小時候的家鄉。
2. 在遠離塵嚣的山間,他找到了心靈的歸诒之地。
3. 她經曆了許多困境後,開始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歸诒。
由于歸诒是一個較為獨特的詞彙,找到與之完全相同意義的組詞比較困難。然而,與歸诒在意義上有相似之處的詞彙包括「回顧」、「反思」和「審視」等。
與歸诒相反的詞彙是「迷失」、「困惑」和「碌碌無為」等,它們代表着遠離思考和反思的狀态。
綜上所述,歸诒是一個詞義豐富且值得思考的漢字詞彙,代表着在行走後的回歸和思考過程。它的繁體形式為「歸諦」,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具有稍許不同的字形。歸诒的例句顯示了人們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運用這個詞彙。在語義上與歸诒相近的詞彙包括「回顧」、「反思」和「審視」,而與之相反的詞彙則有「迷失」、「困惑」和「碌碌無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