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伏的意思、俯伏的詳細解釋
俯伏的解釋
[lie prostrate] 趴在地上;表示低頭屈服
俯伏姿勢
詳細解釋
(1).俯首伏地,多表示恐懼屈服或極端崇敬。《六韬·發啟》:“弭耳俯伏。” 漢 賈誼 《新書·階級》:“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 唐 谷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至一大門,勢侔樓閣,門有數人俯伏而候。”《紅樓夢》第一○五回:“ 賈赦 等聽見,俱俯伏在地。” 魯迅 《鑄劍》:“這時滿城都議論着國王的遊山,儀仗,威嚴,自己得見國王的榮耀,以及俯伏得有怎麼低,應該采作國民的模範等等。”
(2).彎着身子。 漢 趙晔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 胥 ( 伍子胥 )乃張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
詞語分解
- 俯的解釋 俯 ǔ 向下,低頭,與“仰”相對:俯身。俯視。俯瞰。俯首。俯臨。俯拾即是。俯仰。 潛伏,卧伏:季秋之月“蟄蟲鹹俯在内”。 舊時公文及書信對上級或尊長的敬辭:俯允。俯念。俯恤(請求對方體恤)。俯察。俯順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網絡擴展解釋
“俯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ǔ fú,其核心含義為趴在地上,通常用于以下兩種語境:
一、基本釋義
-
表示屈服或敬畏
指身體完全貼地,體現對權威、神明或強者的屈服、恐懼或極端崇敬。
- 例:《史記·蘇秦傳》中“俯伏侍取食”,體現因畏懼而卑微的姿态;
- 《紅樓夢》中賈珍父子“在棺前俯伏”,則表達對逝者的敬重。
-
形容彎身動作
部分文獻中表示彎腰或蜷縮身體的動作,不一定完全貼地。
- 例:《吳越春秋》描述伍子胥“俯伏而走”,指彎身快速移動。
二、使用場景
- 曆史/文學場景:多用于描述臣子對君主、平民對權貴的服從,或宗教儀式中的虔誠姿态(如《聖經》中“俯伏敬拜”)。
- 現代延伸:衍生詞“俯伏撐”指一種身體貼地的健身動作,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三、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匍匐、伏地、跪拜
- 區别:“匍匐”側重爬行,“跪拜”強調屈膝行禮,而“俯伏”更強調全身貼地的靜态動作。
四、權威文獻參考
- 漢典:“趴在地上;表示低頭屈服”;
- 《新書·階級》:“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體現社會等級中的敬畏表達。
如需更全面例證,可參考《史記》《紅樓夢》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俯伏》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身體屈服或低頭緻敬。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人字旁,右邊是為矢旁。由于這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所以筆畫不算太多,一共有8畫。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形容人們低頭緻敬或屈從的姿态。
在繁體字中,俯伏的寫法為「俯服」,也有相同的意思。在古時候,人們常使用「俯」字來表示低頭、屈服的動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古代文獻中使用的漢字寫法。
一些關于俯伏的例句可以是:
1. 在面對權威的時候,我們應該俯伏而不是抗拒。
2. 表示感激之情,他俯伏在地,向先輩緻敬。
與俯伏相關的詞語可以是:
1. 屈服 - 意思也是指低頭緻敬或屈從,與俯伏的意義相似。
2. 謙卑 - 強調謙虛和謙遜的态度,也可以涵蓋低頭緻敬或屈服的含義。
相反的詞語可以是:
1. 挺拔 - 意思是站得直直的,與低頭屈服相反的姿态。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需要解答的話,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