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國家的棟梁之才。 晉 陸雲 《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诔》:“朝隕棠榦,邦喪國輝。”
“棠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棠榦”比喻國家的棟梁之才,特指在政治或社會中有重要貢獻的人才。該詞源自晉代陸雲《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诔》中的“朝隕棠榦,邦喪國輝”,表達了對賢臣逝世的哀悼。
使用背景: 在古代文學中,“棠”常與“甘棠”相關,暗含對賢臣的贊頌(如《詩經》中“甘棠”象征周朝賢臣召伯),而“榦”通“幹”,指樹幹,引申為支撐國家的核心人物。因此,“棠榦”兼具植物意象與人才隱喻的雙重表達。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更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如需更深入解讀,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分析。
《棠榦》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樹幹的一部分”或者“果樹的主幹”。它可以用于形容樹木的主幹或者堅實的木料。
《棠榦》的部首是木字旁,表示與樹木有關。它由11個筆畫組成,比較複雜。
《棠榦》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文獻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文字的發展,古時候《棠榦》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主要的構造和意義仍然保持一緻。
1. 這棵樹的棠榦高大挺拔,非常壯實。
2. 他用這段棠榦打造了一把優秀的木制家具。
1. 棠風:指棠榦繁茂的景象,意味着興旺和繁榮。
2. 棠棣:指棠榦與花朵結合的意象,常用于形容美麗的景色。
1. 主幹
2. 根部
3. 樹幹
1. 細枝末節
2. 枝葉
3. 枝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