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鄭交甫 。相傳他曾于 漢臯 台下遇到兩位神女。見《文選·張衡〈南都賦〉》“遊女弄於 漢臯 之曲” 李善 注引《韓詩外傳》。《文選·曹植<洛神賦>》:“感 交甫 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李善 注:“《神仙傳》曰:切仙一出,遊於江濱,逢 鄭交甫 。 交甫 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與之。 交甫 行數步,空懷無佩,女亦不見。” 唐 水府君 《與鄭德璘奇遇詩》:“既能解珮投 交甫 ,更有明珠乞一雙。” 陳去病 《惜别詞》之三:“ 交甫 休雲有夙因,月明空遇 漢臯 人。”
“交甫”是古代文學典故中的一個人物,指“鄭交甫”,其故事多見于漢魏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交甫”即鄭交甫,相傳他在漢臯台(今湖北襄陽漢水畔)下偶遇兩位神女,并與她們有贈佩、失佩的神奇經曆。該典故被用來形容人神相遇的奇幻際遇或情感失落。
出處與典故
故事最早見于《韓詩外傳》(李善注《文選·張衡〈南都賦〉》引用),後曹植《洛神賦》中“感交甫之棄言兮,怅猶豫而狐疑”亦化用此典。傳說鄭交甫向神女求佩,神女解佩相贈,但頃刻間佩與神女皆消失不見,暗喻美好事物轉瞬即逝。
文學引用
這一典故成為後世詩文常用意象,如唐代李商隱“漢臯解佩終疑夢”等,多寄托對邂逅與失落的怅惘之情。其核心隱喻包括:人神殊途、際遇無常、情感不可持守等。
文化延伸
漢臯台與神女傳說也被視為古代“遇仙”母題的代表之一,與《詩經·漢廣》“漢有遊女”、《楚辭·湘夫人》等共同構成江漢流域的神女文化體系。
注:不同文獻對故事細節記載略有差異,但核心情節一緻。需注意該典故在具體文本中的語境解讀。
《交甫》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交" 和 "甫"。其中,"交" 的部首為 "親",表示親近、接觸的意思;而 "甫" 的部首為 "田",表示農田、莊稼的意思。這兩個部首共同構成了詞語《交甫》。
《交甫》是一個比較古老的詞語,它來源于古代的樂府詩《邶風·交甫》,意思是親近、交際。樂府詩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民間歌曲形式,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因此,《交甫》這個詞也承載着古代人們對于人際交往和親密關系的渴望。
在繁體字中,《交甫》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漢字的演變是曆經千年的。根據古代的記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相對簡單,字形較為筆畫直線簡潔。然而,受到曆史發展和文化的影響,漢字的形狀逐漸演變,出現了較多的筆畫和複雜的結構。
以下是一些關于《交甫》的例句:
1. 他們之間的交甫非常深厚,彼此互相扶持。
2. 她善于與人交甫,所以很受歡迎。
除了《交甫》,還可以通過組詞和近義詞來進一步理解這個詞的意義。
1. 組詞:交流、甫臨、親交、起甫。
2. 近義詞:友誼、親密、交往、交好。
反義詞:疏離、疏遠、陌生、分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