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交甫的意思、交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交甫的解釋

即 鄭交甫 。相傳他曾于 漢臯 台下遇到兩位神女。見《文選·張衡〈南都賦〉》“遊女弄於 漢臯 之曲” 李善 注引《韓詩外傳》。《文選·曹植<洛神賦>》:“感 交甫 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李善 注:“《神仙傳》曰:切仙一出,遊於江濱,逢 鄭交甫 。 交甫 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與之。 交甫 行數步,空懷無佩,女亦不見。” 唐 水府君 《與鄭德璘奇遇詩》:“既能解珮投 交甫 ,更有明珠乞一雙。” 陳去病 《惜别詞》之三:“ 交甫 休雲有夙因,月明空遇 漢臯 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交甫”是漢語中具有典故色彩的專名,特指古代傳說人物鄭交甫。《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周朝鄭國人”,因《列仙傳》記載其與漢水神女相遇的故事而成為文學典故的典型意象。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本義溯源

    “交甫”最早見于西漢劉向《列仙傳·江妃二女》,指鄭交甫于漢水之濱偶遇佩戴明珠的兩位神女,求得玉佩卻轉瞬消失的傳說。此故事成為“人神邂逅”主題的經典母題,後世詩文常以“交甫”代指浪漫而虛幻的際遇。

  2. 文化象征

    在《楚辭》注疏及《昭明文選》李善注中,“交甫”被引申為“求而不得”的隱喻。如曹植《洛神賦》“感交甫之棄言兮”即借用典故表達惆怅之情,體現其從人名向意象符號的演變。

  3. 現代語用

    現代漢語中,“交甫”多作為典故詞用于學術考證或文學創作。例如魯迅《古小說鈎沉》曾援引此典故分析六朝志怪小說原型,突顯其在傳統文化研究中的文獻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交甫”是古代文學典故中的一個人物,指“鄭交甫”,其故事多見于漢魏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交甫”即鄭交甫,相傳他在漢臯台(今湖北襄陽漢水畔)下偶遇兩位神女,并與她們有贈佩、失佩的神奇經曆。該典故被用來形容人神相遇的奇幻際遇或情感失落。

  2. 出處與典故
    故事最早見于《韓詩外傳》(李善注《文選·張衡〈南都賦〉》引用),後曹植《洛神賦》中“感交甫之棄言兮,怅猶豫而狐疑”亦化用此典。傳說鄭交甫向神女求佩,神女解佩相贈,但頃刻間佩與神女皆消失不見,暗喻美好事物轉瞬即逝。

  3. 文學引用
    這一典故成為後世詩文常用意象,如唐代李商隱“漢臯解佩終疑夢”等,多寄托對邂逅與失落的怅惘之情。其核心隱喻包括:人神殊途、際遇無常、情感不可持守等。

  4. 文化延伸
    漢臯台與神女傳說也被視為古代“遇仙”母題的代表之一,與《詩經·漢廣》“漢有遊女”、《楚辭·湘夫人》等共同構成江漢流域的神女文化體系。

注:不同文獻對故事細節記載略有差異,但核心情節一緻。需注意該典故在具體文本中的語境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挨餓白巾标宇不嘗不祿殘俸倉鹒赤帝子重婚雠斂蹴縮促織丹青樹到彼岸德譽點穢吊膽驚心蹲踞遁民防秋奉旨拱手而降龜字裹餱哄慫黃胖日頭奂然花消回眼虎威降民尖劈奸偷交利矯妄進趨舉世矚目犒勤苦覓煉質路無拾遺馬領忙火每事問爬蹉搶劫犯潛鰓慴服笙鶴守禦孰計書笈肆略歎愛跳邊途窮荼首詳覆詳肯銷聲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