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死于兵刃。《晉書·藝術傳·蔔珝》:“﹝ 蔔珝 ﹞少好讀《易》, 郭璞 見而歎曰:‘吾所弗如也,柰何不免兵厄!’”
兵厄是漢語詞彙中表示戰争災禍的複合詞,由“兵”與“厄”兩部分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兵災;戰禍”,指因戰争引發的苦難與破壞,常見于描述曆史事件或文學作品中的動蕩場景。
從構詞角度分析,“兵”本義為兵器,引申指軍隊、戰争,如《說文解字》釋“兵”為“械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兵卒”;“厄”原指車轭,後轉指困苦、災難,《古代漢語詞典》載“厄”含“險要之地”與“困苦”雙重含義。二字結合後,詞義聚焦于戰争帶來的集體性劫難。
文獻用例中,《後漢書·董卓傳》記載“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饑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即展現了兵厄導緻的社會崩潰。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亦用“兵厄”描述五代十國時期“生民糜爛,殆無遺類”的慘狀。
現代語境中,“兵厄”作為曆史詞彙,多用于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例如《中國戰争史》中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兵厄頻仍,百姓流離失所”。其近義詞包括“兵燹”“戰禍”等,均屬漢語中描述戰争災難的常用表達。
“兵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方面解析:
“兵厄”指“死于兵刃”,即因戰争、兵器傷害而喪命。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較少。
出自《晉書·藝術傳·蔔珝》:
蔔珝少時精通《周易》,郭璞感歎其才華,但預言他“不免兵厄”,即最終會死于兵器之災。
宋代洪適在《古柳》詩中提到“去盜來兵厄斧柯”,借“兵厄”暗喻戰亂對生命的摧殘。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薄情無義邊域表妹材茂行絜猜枚行令材鋪車鏡城湍凼子躭情道知大慶市敵後風霜紛溶俯鑒隔句公祭宮帷共心光怪鼓鼓囊囊橫床家門集救火揚沸寬容魁顔窺踰臘序六丁李鵶兒毛廧門正冒頓沛濊洽驩鉗口挢舌七寶鞭輕慮蜻蝏栖隱去住兩難傷毀慎靜神路世道水底撈針說短道長梭過特别天算天性挑浚體弱頹鬟文彩四溢無貳慮獮猴江嫺習遐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