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地主之誼的意思、地主之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地主之誼的解釋

[do the duties of the host] 地主,當地的主人。“誼”通“義”。本地主人應盡的義務,指招待外地來客

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誼也不曾盡得,如何便要去。——《儒林外史》

詳細解釋

《左傳·哀公十二年》:“ 子服景伯 謂 子貢 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緻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 杜預 注:“侯伯緻禮以禮賓也。地主,所會主人也。餼,生物。” 孔穎達 疏:“緻禮禮賓,當謂有以禮之,或設飲食與之宴也。”後因以“地主之誼”謂當地的主人對來客接待的禮節和飲食饋贈等情誼。《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誼也不曾盡得,如何便要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八回:“你二位來了,我還不曾稍盡地主之誼,卻反擾了你二位幾遭。”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不要緊,今晚可以在敝村住一晚,我們可以代 張先生 盡盡地主之誼。”亦作“ 地主之儀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三仙》:“未修地主之儀,忽叨盛饌,於理不當。茅茨不遠,可便下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地主之誼”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dì zhǔ zhī yì,其核心含義是指當地的主人對外來客人應盡的招待義務,體現待客之道。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 地主:指當地的主人(相對于來訪的客人而言);誼:通“義”,指情義或義務。
    • 整體可理解為:本地主人應盡的責任,即熱情接待外地來客。
  2. 出處與曆史背景

    • 該成語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十二年》:“侯伯緻禮,地主歸饩。”。
    • 清代《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也提到:“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誼也不曾盡得,如何便要去?”,進一步強化了其用法。
  3. 用法與語境

    • 含褒義,常用于表達熱情待客的态度,如“略盡地主之誼”。
    • 適用于正式或禮貌場合,強調主客之間的情義關系。
  4. 近義詞

    • 東道之誼:與“地主之誼”意義相近,均指主人對客人的招待責任。
  5. 注意事項

    • “誼”在此成語中特指“義務”而非一般的情誼,需結合語境理解。

示例句子:

朋友到訪上海,我作為本地人自然要盡地主之誼,帶他遊覽外灘、品嘗特色美食。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左傳》相關章節或《儒林外史》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地主之誼是指地主之間的友誼或關系。接下來讓我們來拆分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吧。地字的部首是土,它的筆畫數為6;主字的部首是丶,它的筆畫數為1;之字的部首是一,它的筆畫數也是1;誼字的部首是讠,它的筆畫數為2。所以,地主之誼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1。 地主之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社會裡,地主是擁有大片土地的財主,他們之間有着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因此,地主之間會形成一種特殊的友誼和關系,這就是地主之誼。 地主之誼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地主之誼」。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地主之誼可以寫為「地主之義」。義字的部首是羊,它的筆畫數為6。 下面是一個使用地主之誼的例句:“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地主之誼,互相幫助和合作。” 與地主之誼相關的組詞可以有地主、友誼、關系等。 與地主之誼義近的詞彙有友情、同志。 與地主之誼義相反的詞彙可以有仇恨、敵意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