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植物名。一名土瓜。葫蘆科多年生攀援草本。葉互生,多毛茸。夏季開花,瓣緣細裂成絲狀。果橢圓,熟時呈紅色。《禮記·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 鄭玄 注:“王瓜,萆挈也。”《逸周書·時訓》:“王瓜不生,困於百姓。” 朱右曾 校釋:“王瓜,一名土瓜,四月生苗,延蔓,五月開黃花,子如彈丸,生青熟赤。”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王瓜》:“土瓜,其根作土氣,其實似瓜也。或雲根味如瓜,故名土瓜。王字不知何義。瓜似雹子,熟則色赤,鴉喜食之,故俗名赤雹、老鴉瓜。一葉之下一鬚,故俚人呼為公公鬚。”一說即栝樓。《淮南子·時則訓》:“孟夏之月……王瓜生。” 高誘 注:“王瓜,栝樓也。” 五代 邱光庭 《兼明書·禮記·王瓜》:“《月令》:立夏之後十日王瓜生……王瓜即栝樓也。栝樓與王瓜形狀藤葉正相類,但栝樓大而土瓜小耳。以其大於土瓜,故以王字别之,《爾雅》諸言王者,皆此類也。” 宋 梅堯臣 《醉中和王平甫》:“王瓜未赤方牽蔓,李子纔青已近樽。”
(2).黃瓜的别稱。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時品》:“薦新菜果,王瓜櫻桃、瓠絲煎餅……乃時品也。”《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咱﹞大捆的買王瓜韭菜去作甚麼呀?” 老舍 《正紅旗下》一:“到十冬臘月,她要買兩條 豐台 暖洞子生産的碧綠的、尖上還帶着一點黃花的王瓜。”
“王瓜”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1. 植物學特征
王瓜(學名: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是葫蘆科栝樓屬的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其葉片紙質,呈闊卵形或圓形,夏季開白色花,果實卵圓形,成熟時呈紅色,主要分布于中國華東、華中、華南等地區,常見于山坡疏林或灌叢中。
2. 古籍記載
《禮記·月令》提到“孟夏之月,王瓜生”,鄭玄注其為“萆挈”,即土瓜。《逸周書》等古籍也記載了王瓜的生長特性,并賦予其物候意義,如“王瓜不生,困于百姓”。
3. 藥用價值
王瓜的根、果實、種子均可入藥。據《神農本草經》記載,其味苦寒,主治消渴、瘀血、月閉等症,具有清熱、生津、化瘀、通乳的功效。現代中醫應用中,王瓜根常用于治療黃疸、熱病煩悶及跌打損傷。
4. 别稱與食用
清代文獻中,王瓜也被稱為黃瓜的别稱,如《帝京歲時紀勝》提及“王瓜櫻桃”為時令食材。但需注意,此用法與現代植物學分類中的黃瓜(Cucumis sativus)不同,可能為地方性俗稱。
5. 比喻義(較少見)
個别詞典提到“王瓜”可比喻人愚笨(如“沒有智慧的瓜”),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文獻或高權威性資料,可能為特定語境或方言中的引申。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藥用配伍信息,可參考《神農本草經》或植物學專著。
《王瓜》一詞源自于中國民間傳說故事《王瓜婆婆》,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表面看起來老實,但其實心機深沉、謀劃不軌。
《王瓜》的拆分部首是“王”和“瓜”,其中“王”是皇冠的意思,代表王者之象征;“瓜”的本義是一種蔬菜,象征豐收、富貴。
“王”字的筆畫數為4,包括垂直的一畫和水平的三畫;而“瓜”字的筆畫數為5,具體為垂直的一畫、橫的一畫、豎的一畫、撇的一畫以及橫的一畫。
《王瓜婆婆》是中國民間故事中的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老婆婆用計謀得到王室賞識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後來人們從中提取出了“王瓜”一詞,用來形容人品有問題、心術不正的人。
《王瓜》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王瓜」。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但《王瓜》這個詞的基本形狀并未改變。例如,根據漢字的繁體寫法,「王」字的形狀更為圓潤,「瓜」字的橫畫更加彎曲。
他表面上看起來很老實,但卻心思玩弄人,真是一個典型的“王瓜”。
組詞:王者、王權、王朝、王座、王爺、瓜果、瓜葛、瓜分、瓜田、瓜熟、瓜緻。
近義詞:狡猾、狡詐、奸詐、心機、陰險。
反義詞:老實、單純、真誠、坦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