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三經的意思、十三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三經的解釋

[the thirteen classic works] 指《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經典

詳細解釋

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其形成過程為: 漢 立《詩》《書》《易》《禮》《春秋》于學官,為五經; 唐 加《周禮》《儀禮》《公羊》《穀梁》為九經;至 開成 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 宋 複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經、廿一史、九流三教、諸子百家、腐爛時文、新奇小説,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連樓。”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石經》:“ 雍正 中,有生員 蔣衡 字 湘帆 者善書法,立志書十三經,十餘年乃成。”參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卷十八; 清 錢泰吉 《曝書雜記》卷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三經"是中國儒家文化體系的核心經典合集,指由漢至宋逐步确立的十三部典籍總稱,包含《周易》《尚書》《詩經》等經部文獻。其形成經曆了三個關鍵階段:

一、基礎構成

漢代确立"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唐代增補《周禮》《儀禮》《公羊傳》《谷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至南宋,《孟子》正式入列,形成"十三經"的最終格局。

二、典籍分類解析

  1. 哲學思想類:《周易》闡述陰陽變化(《漢語大詞典》卷2),《禮記》記載禮制理論(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
  2. 曆史文獻類:《尚書》保存上古政事記錄,《春秋》三傳詳述魯國編年史(漢典網"十三經"詞條)。
  3. 文學詩歌類:《詩經》收錄周代詩歌305篇,确立"風雅頌"體裁(《中國文學史》袁行霈著)。
  4. 倫理規範類:《孝經》強調孝道倫理,《論語》《孟子》系統闡述儒家道德體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三、學術價值傳承

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成為權威版本,其中《爾雅》作為最早詞典,開創訓诂學研究範式(國家圖書館古籍數據庫)。曆代科舉考試均以"十三經"為命題基準,直接影響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教育體系建構。

網絡擴展解釋

“十三經”是儒家學派十三部核心經典的統稱,其内容涵蓋哲學、倫理、政治、禮儀等領域,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影響深遠。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構成

十三經包括以下典籍(綜合、、):

  1. 《周易》:古代占卜與哲學經典,蘊含陰陽變化思想。
  2. 《尚書》:記載上古君王言論與曆史事件。
  3. 《詩經》:收錄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詩歌,分“風、雅、頌”三部分。
  4. 三禮:
    • 《周禮》:西周政治制度與官職體系。
    • 《儀禮》:古代禮儀規範。
    • 《禮記》:闡釋禮儀内涵與倫理思想。
  5. 春秋三傳:
    • 《左傳》:以史實注解《春秋》。
    • 《公羊傳》《穀梁傳》:側重義理闡發。
  6. 其他:《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二、形成過程

三、意義與影響

  1. 思想核心:儒家倫理(如仁、孝)、政治理想(如禮治)的主要載體、。
  2. 文化傳承:古代科舉考試必考内容,塑造了傳統價值觀、。
  3. 學術研究:曆代學者通過注疏闡釋經典,形成“經學”傳統。

四、常見誤區别

可通過《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獲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暗同倍兒邊亭吡哩叭喇簸箕蟲車箍辘會誠效楮素黜遠祠墓此事體大帶孝道谒頂事二次能源蕃變凫花高傑怪誕不經糓旦踐履焦金爍石謹躬進涉津驿救死扶危郡府聚頭掠陣嗹馬連牽遼遙陵山拿撚捏合排籤旁辟骈白撇挒悄蒨青蟾兔清削頃者嶔然羣蟻潰堤人曹郎省稱瘮疴詩歌室内石藓時移世變同難同坐無謀無窮門限盡仙客仙液瓊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