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博戲名。 宋 李清照 《<打馬圖經>序》:“打馬世有二種:一種一将十馬,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将,二十四馬,謂之依經馬。流傳既久,各有圖經。” 宋 李清照 《打馬賦》:“打馬爰興,樗蒱遂廢,實小道之上流,乃深閨之雅戯。” 宋 陸遊 《烏夜啼》詞:“冷落鞦韆伴侶,闌珊打馬心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梅女》:“女曰:妾生平戯技,惟諳打馬,但兩人寥落,夜深又苦無局。今長夜莫遣,聊與君為交綫之戯。”
“打馬”一詞在古漢語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遊戲形式
打馬是宋代流行的棋類博戲,屬于“雙陸”的一種變體,因棋子造型為馬頭而得名。其規則分為兩種:
文化地位
宋代文人視其為雅戲,李清照曾著《打馬圖經》與《打馬賦》,稱其為“深閨之雅戲”。陸遊詞中“闌珊打馬心情”也反映了文人雅士的消遣方式。
文獻記載
在明清小說中,“打馬”被引申為騎馬出發的動作。例如:
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李清照《打馬圖經》等古籍原文。
打馬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為立刻就要動身或離去。它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對某種情況的快速反應和行動。
打馬這個詞的部首是手部,并且由6畫組成。
打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騎馬出行的時候。當人們在路上騎馬行進時,如果突然遇到危險情況,就會立刻對馬進行猛烈的鞭打,以迅速逃避危險。因此,打馬逐漸成為了形容人們立即行動的比喻。
打馬的繁體字為「打馬」。
在古代,《康熙字典》中對于打馬的解釋是:“伐馬謂出行也。”可以看出,古時候打馬的意思和現代相同,即指出行。
1. 他一聽到消息,立刻打馬趕往會議現場。
2. 遇到緊急情況時,我們應該迅速打馬,不能拖延時間。
1. 打道回府:指立刻返回家中。
2. 打破頭腦袋:形容為了追求某個目标而做出最大努力。
立即、馬上、迅速
拖延、遲鈍、慢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