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詣的意思、赍詣的詳細解釋
赍詣的解釋
送往。《剪燈新話·金鳳钗記》:“生感 興娘 之情,以釵貨於市,得鈔二十錠,盡買香燭楮币,賫詣 瓊花觀 ,命道士建醮三晝夜以報之。” 周楞伽 校注:“賫詣,送往。”
詞語分解
- 赍的解釋 赍 (賫) ī 懷抱着,帶着:赍恨。赍持(拿着)。赍志而沒(?)(志未遂而死去)。 把東西送給别人:赍發(資助)。赍賞。赍盜糧(把糧食送給盜賊,喻幫助敵人做壞事)。 旅行的人攜帶衣食等物:“行者赍,居
- 詣的解釋 詣 (詣) ì 到,舊時特指到尊長那裡去:詣阙。詣前請教。 (學業或技藝)所達到的程度:造詣。苦心孤詣(指刻苦鑽研,達到别人不及的境地)。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赍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言文或特定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詞義:指“送往”或“攜帶某物到達某處”,強調将物品送至特定地點或對象的行為。
- 構成解析:
- 赍(jī):本義為“懷帶”“持送”,如《說文解字》釋為“持遺也”,即攜帶物品贈予他人。
- 詣(yì):意為“到”“前往”,如《玉篇》釋為“至也”,指向特定目的地行進。
文獻例證
在明代小說《剪燈新話·金鳳钗記》中,有例句:
“生感興娘之情,以钗貨于市,得鈔二十錠,盡買香燭楮币,赍詣瓊花觀,命道士建醮三晝夜以報之。”
此處“赍詣”指主人公将香燭等祭品送至瓊花觀,以表感恩。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仿古語境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送達”“送往”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詣”的引申義(如“造詣”指學術或技藝的成就),可參考相關古漢語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赍詣的意思
赍詣(jī yì)是一個多音字詞彙,有兩個不同的意思:
1. 赍:擔負;志願擔當。詣:到達;去往。合起來指責任擔當或積極主動地去完成某項任務。
2. 赍:兵器;武器。詣:送到;獻上。合起來指戰争中獻出自己的兵器。
拆分部首和筆畫
赍詣是由兩個部首組成:
- 赍:由赤(chì)部作邊旁,察部(chái)作聲旁,共5畫。
- 詣:由讠(yán)部作左右旁,意部(yì)作聲旁,共7畫。
來源
赍詣是古代漢語詞彙,最早出現在南朝梁文學家蕭統的《赍詣章》中,用來描述士兵獻出自己的兵器和志願擔當的情景。
繁體
在繁體字中,赍詣被寫作赍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對于赍詣有一些差異:
- 赍:在古時候,赍的寫法為赍字旁上面多加一點。
- 詣:在古時候,詣寫作詣,形狀略有不同。
例句
1. 他在工作中總是赍詣前行,從不遲疑。
2. 将士們赍詣着兵器奔向戰場,誓死保家衛國。
組詞
有些常見的組詞:
- 推诿(tuī wěi):推卸責任。
- 清诤(qīng zhèng):明确表示自己的反對或異議。
- 責诤(zé zhèng):公開指責别人的錯誤。
近義詞
與赍詣意思類似的詞彙:
- 責任(zé rèn):指應該承擔的義務或任務。
- 忠誠(zhōng chéng):指對事業、國家或組織的忠誠和堅定不移。
反義詞
與赍詣意思相反的詞彙:
- 回避(huí bì):指回避、規避;不敢或不願面對某個任務或責任。
- 猥亵(wěi xiè):指對他人進行不正當行為或不當言辭,違背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