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曆的意思、國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曆的解釋

(1).******。 南朝 梁 江淹 《蕭骠騎讓豫司二州表》:“臣聞國曆惟燿,則藩伯緝其才;朝緯伊序,則方率司其度。”

(2).由國家規定和采用的曆法,一般指陽曆。 魯迅 《書信集·緻章廷謙》:“在去年十二月卅一日的來信未到之前兩天,即‘國曆’一月一日上午……當蒙留下‘明前’與‘旗槍’各一包無誤。”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七:“民衆在激昂的情緒中過了國曆的新年,又到了廢曆的年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曆(guó lì)指由國家政府正式頒布、統一采用并推行的曆法體系,是規範全國紀年、紀月、紀日及節氣的法定曆法标準。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1. 法定官方曆法

    國曆是國家以法律或行政命令形式确立的官方曆法系統,具有法定效力。在中國近現代語境中,“國曆”特指公曆(格裡高利曆)。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正式宣布采用公曆為國曆,同時保留農曆用于民俗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延續以公曆為國家法定曆法的傳統,用于行政、法律、國際交往及公共事務記錄,如文件日期、節假日安排等均以公曆為準(來源:國務院《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2. 曆史沿革與地位确立

    “國曆”一詞的廣泛使用與中國近代曆法改革密切相關。辛亥革命後,為與國際接軌并推行現代化,民國政府于1912年1月2日通電全國:“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正式确立公曆的國曆地位(來源:《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1949年後,新中國繼續确認公曆的法定地位,使其成為國家運行和國民生活的基準時間框架。

  3. 區别于傳統農曆

    在漢語使用中,“國曆”常與“農曆”(又稱夏曆、陰曆)相對。農曆是基于月相周期和太陽回歸年的陰陽合曆,承載傳統節日與農事活動。而國曆(公曆)是純太陽曆,其新年(元旦)與農曆新年(春節)為兩個獨立節日。明确區分二者是理解“國曆”的關鍵(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4. 别名與使用場景

    “國曆”在口語和文獻中亦被稱為“公曆”、“新曆”、“陽曆”。其使用場景集中于官方文書、教育體系、新聞出版、工作計劃等正式領域。例如,“國曆新年”即指公曆1月1日“元旦”(來源:《中國民俗文化大觀》)。

“國曆”指由國家法定頒布并強制推行的公曆體系,是中國近現代以來官方計時與社會管理的基準。它體現了國家在時間計量上的主權意志和國際标準化需求,與傳統文化中的農曆并行,共同構成中國社會的“雙重時間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國曆”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時期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國家曆史(成語用法)

該詞作為成語時,讀音為guó lì,指代國家的曆史發展進程,強調國家文化底蘊和曆史地位。例如在曆史教育或國家紀念活動中,常用來體現曆史的傳承性。

二、國家采用的曆法

  1. 傳統含義:指夏曆(農曆),即中國傳統陰陽曆,包含二十四節氣、天幹地支紀年等,用于指導農業活動。
  2. 現代演變:
    •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後(1912年起),政府采用陽曆(公曆),稱為“國曆”或“新曆”,與舊曆(農曆)區分。
    •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正式采用公元紀年(公曆),國曆逐漸成為公曆的代稱。

使用注意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法演變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權威字典或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財色钗橫鬓亂常談愁黛丑劣初小稻田衣點派奪門鳳皇爵扶胥幹辦古淡谷簾和羅畫卵雕薪歡趣華筵降臨兼吞賈孫解不下寄祿官畿田蠲邪科舉考試空枵愦亂量時度力曆曆可考鸬鹚句當毛火蟲沒毛大蟲夢周黾俯惱燥逆阪走丸破獄畎田曲昭忍許弱齡賞钿蓍龜石火風燭失期石鐘山時主疏曠熟省太老師踏飧通古博今偷淺窩窩蹩蹩五常下不了台詳計邪徑謝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