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常的意思、五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常的解釋

(1)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指仁、義、禮、智、信

(2) [(in feudal China) the fi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五倫。封建宗法社會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

三綱五常

(3) [the five elements]∶五行

詳細解釋

(1).指舊時的五種倫常道德,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書·泰誓下》:“今 商王 受 ,狎侮五常。” 孔穎達 疏:“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2).謂金、木、水、火、土五行。《禮記·樂記》:“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 鄭玄 注:“五常,五行也。”《雲笈七籤》卷三五:“夫禀五常之氣,有靜有燥。”

(3).謂仁、義、禮、智、信。 漢 董仲舒 《賢良策一》:“夫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 唐 柳宗元 《時令論下》:“聖人之為教,立中道以示于後,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謂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水浒傳》第一一○回:“此禽五常足備之物,豈忍害之。”

(4).即五倫。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禦史五常》:“人之所以讀書為士君子者,正欲為五常主張也。使我今日謝絶故舊,是為禦史而無一常。”

(5).指 三國 蜀 馬良 兄弟五人。他們的字都有‘常’字,故稱。《三國志·蜀志·馬良傳》:“ 馬良 字 季常 , 襄陽 宜城 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鄉裡為之諺曰:‘ 馬 氏五常,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 唐 黃滔 《祭司勳孫郎中》:“ 劉家 則三嘏揚芳, 馬氏 則五常擅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常”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倫理概念,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一、儒家倫理中的五常(主流含義)

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基本道德準則,用以規範人倫關系和社會秩序。其内涵如下:

  1. 仁:核心是“愛人”,強調恻隱之心與同理心。例如孔子提出“仁者愛人”,主張關愛他人,如幫助弱勢群體、尊重生命尊嚴等。
  2. 義:指公正與道義,要求明辨是非。如關羽為兄弟情義放棄個人利益,體現“義不容辭”的精神。
  3. 禮:涵蓋禮儀規範與社會秩序,如尊老愛幼、謙遜守禮,是“禮儀之邦”的文化根基。
  4. 智:強調明辨善惡的智慧,孟子認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主張通過知識提升道德判斷力。
  5. 信:即誠信守諾,要求言行一緻,如“一諾千金”等成語均源于此。

二、其他語境中的五常

  1. 中醫學:指“五行”(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物質運動與相互關系。
  2. 五倫關系:部分文獻中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規範。

曆史發展與意義

五常由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充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最終完善為“仁、義、禮、智、信”。它貫穿中國倫理體系,成為社會穩定與個人修養的基石,現代仍被視為人文精神的重要源泉。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五行或五倫關系,可參考相關領域的權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常的意思

《五常》是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五個道德準則,包括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常》的組成部首為“二”和“口”,部首“二”表示數字“二”,部首“口”表示口形。

《五常》的總筆畫數為十畫。

來源

《五常》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張》中:“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宜也。”後來成為儒家學派的基本思想,對于維護社會正義、促進個人修養至關重要。

繁體

《五常》的繁體字為「五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樣化。《五常》的古代寫法為「五常」。

例句

1.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常被視為人們需要遵守的道德準則。

2. 五常是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

組詞

五蘊、五行、五戒、五福、五谷、五湖、五嶺、五台等。

近義詞

五行、五蘊、五福、五戒。

反義詞

十惡、十不、十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