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階名。 宋 制,官分階官和職事官,如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吏部尚書是階官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職事官名。階官有名銜而無職事,隻作為铨叙、升遷的依據,稱為寄祿官。 元豐 三年改行新官制,又以尚書、侍郎等為職事官,而以舊時所置散官為寄祿官。凡職事官,自尚書至給舍谏議,其職俸以寄祿官高下分行、守、試三等,以祿令為準。如 蘇轼 以工部屯田員外郎知 湖州 ,罷官後又以朝奉郎知 惠州 ,知 湖州 、 惠州 為職事,而員外郎、朝奉郎為其寄祿。 宋 陸遊 《尚書王公墓志銘》:“寄祿官,自承事郎積遷至正奉大夫。”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辯史》:“ 宋 制,必寄祿官高於所任之職事,乃為行也。”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九》、《宋史·職官志十一》。
寄祿官是宋代官制中的核心概念,主要用于确定官員的品級、俸祿及升遷依據,其含義和演變可概括如下:
寄祿官是宋代特有的官階制度,指僅有官銜而無實際職事的虛職。例如蘇轼曾任“工部屯田員外郎”,此為寄祿官階,而“知湖州”才是實際職務(職事官)。
與職事官分離
宋代實行“官、職、差遣”分離體系:
俸祿依據
官員俸祿按寄祿官階發放,職事官僅領取崗位津貼。例如元豐改制後,職事官俸祿需根據寄祿官等級分“行、守、試”三等發放。
元豐改制前
寄祿官與職事官名稱混雜,如尚書既可能是虛銜也可能是實職,導緻官制混亂。
元豐改制後
該制度導緻宋代冗官現象嚴重,如北宋官員數量達唐太宗時期的27倍,大量虛銜官員隻領俸祿不履職。但通過分離官階與職務,也緩解了官員晉升與職位有限的矛盾。
作為成語,“寄祿官”衍生出批評官員屍位素餐的含義,指隻貪圖俸祿卻不盡責之人。
寄祿官,又稱寄履官,是指将官員派駐到邊遠地區或者其他部門履行職務并領取俸祿的制度。寄履官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行政管理手段,用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和管理。
《寄祿官》這個詞在漢字中的拆分如下:
寄(宀+土):部首宀(寶蓋)+筆畫3
祿(礻+蔔):部首礻(示、禮)+筆畫7
官(宀+子):部首宀(寶蓋)+筆畫5
《寄祿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朝廷會将一些官員派駐到邊遠地區或者其他部門管理,這些官員在接到任命後,會到達所屬地區履行職務并領取俸祿,因此被稱為寄祿官。
關于《寄祿官》的繁體字是「寄祿官」。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區别。《寄祿官》可以通過以下古代寫法表示:
寄:「寂」+「丨」
祿:「礻」+「蔔」
官:「宀」+「子」
《寄祿官》在古代的使用場景如下:
古代朝廷會派遣寄祿官前往邊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和控制。
與《寄祿官》相關的組詞如下:
寄宿、官員、祿位、履職、邊疆
與《寄祿官》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寄駐官、派駐官、駐守官。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寄祿官》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