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曠”。亦作“踈曠”。1.豪放;豁達。 唐 岑參 《郡齋閑坐》詩:“平生好疏曠,何事就羈束!” 宋 孫光憲 《漁歌子》詞:“黃鵠叫,白鷗眠,誰似儂家疎曠。”《宋史·徐禧傳》:“ 禧 疎曠有膽略,好談兵。”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引 清 慶桂 詩:“我性本疎曠,山水思靜便。”
(2).遠離;遠隔。 唐 劉長卿 《九日嶽陽待黃遂張渙》詩:“ 季鷹 久疏曠, 叔度 早疇昔。” 明 沉采 《千金記·楚歌》:“嘆人生在天地間,七尺軀從那裡長?何故把爹娘疎曠?怎不把父母思量?”
(3).孤單寂寞。 唐 劉長卿 《自鄱陽還道中寄褚徵君》詩:“白首無子孫,一生自疏曠。”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一折:“好天良夜成疎曠,臨風對月空惆悵。”
(4).空闊,廣大;寬宏。 前蜀 杜光庭 《忠州谒禹廟醮詞》:“願迴疏曠之慈,俯鑒虔祈之懇。”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三:“ 醴泉 尉 崔汾 仲兄居 長安 崇賢裡 ,夏夜乘涼于庭際踈曠,月色方午,風過覺有異香。”
"疏曠"為漢語形容詞,包含兩個核心語義維度:
一、空間與時間概念 本義指空間遼闊或時間間隔久遠。《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解釋為"空間寬闊;時間相隔久"¹,例如"疏曠的原野"形容視野開闊的自然景象,"疏曠的鐘聲"描述聲音回蕩的悠長間隔。該用法可追溯至《漢書·賈山傳》"地之硗者,雖有善種,不能生焉",顔師古注"硗,疏曠也",指土地貧瘠空曠¹。
二、人物性情特質 引申義指性格豁達灑脫,《漢語大詞典》釋義"豁達豪放,不拘小節"²。唐代白居易《贈杓直》詩"疏曠性情,自少遮防"即描述人物磊落坦蕩的品格。宋代文人筆記《夢溪筆談》載"東坡疏曠,不立崖岸",特指蘇轼曠達超脫的處世态度²。
詞語構成體現漢語合成詞特征:"疏"表稀疏、疏散,"曠"含空闊、開朗,組合後産生"開闊而無所拘束"的複合意象。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描寫,常見于山水散文與人物評述,具有典雅語體色彩。
“疏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
1. 形容性格豪放豁達
多用于描述人的性情灑脫、不拘小節。例如唐代岑參《郡齋閑坐》中“平生好疏曠”,宋代孫光憲《漁歌子》中“誰似儂家疎曠”,均體現這一含義。
2. 指空間或人際上的遠離
表示地理或情感上的疏遠隔絕。如唐代劉長卿詩句“季鷹久疏曠”表達友人久别,明代《千金記》中“歎人生……何故把爹娘疏曠”則暗含親情疏離。
3. 表達孤單寂寞的心境
常見于詩詞中,如元代關漢卿《玉鏡台》中“臨風對月空惆怅”,唐代劉長卿“白首無子孫,一生自疏曠”均通過“疏曠”傳遞孤寂感。
4. 描述環境的空曠與開闊
指空間廣闊、人煙稀少的狀态,如查字典解釋“形容地方寬敞、人迹稀少”,可用于自然景觀或抽象意境描寫。
使用建議
百六豹房并當兵丁柄用逋堕蒼山昌教春梢戳腿蹙額雕橑逗曉杜門不出防盛伏魔大帝該賬跪膜衮黼果蔗海拔憨兒哄動黃芽鼎灰糞檢勾急辭皆大歡喜遽淹口渴蘭炷聯蹁隸寫旅店夢花末作難懂牛拉搭劈烈前後溲清晨清風亮節清卿青陰上壤膻鄉生不如死飾紋説舌説鹹道淡歎仰亭徼通瀉王迹危峤蝸居無據烏遷向暮小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