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舉考試的意思、科舉考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舉考試的解釋

隋 唐 以來封建王朝設科取士而定期舉行的中央或地方級考試。 吳玉章 《從甲午戰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四:“在當時,讀書人總是要參加科舉考試的,我雖然對科舉考試已經沒有什麼興趣,也不得不去參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選才制度,始創于隋朝,延續至清末,曆時1300餘年。其核心特征是以儒家經典為考核标準,通過層級遞進的考試體系實現人才選拔。

一、制度定義與曆史沿革

據《中國曆史大辭典》釋義,科舉即“分科舉人”,隋炀帝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标志着科舉制度正式确立。唐代形成秀才、明經、進士等常科與制科并存體系,宋代确立三年一考、糊名謄錄等規範化制度,明清時期形成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結構。

二、考試體系與内容

  1. 層級結構:

    • 院試(童生試):取得生員資格
    • 鄉試:省級考試,中舉稱“舉人”
    • 會試:京師禮部考試,取中稱“貢士”
    • 殿試:皇帝親試,确定進士排名

      該體系在《中國科舉制度通史》中有完整記載。

  2. 考核内容:

    以《四書》《五經》為核心,涵蓋詩賦(如唐代試帖詩)、策論(時務對策)、法律(明法科)、算學(明算科)等科目。明代八股文定型後,文體格式限制趨嚴。

三、曆史影響與廢止

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據《曆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統計,唐代至清代共産生10萬餘名進士。該制度被越南、朝鮮等國效仿,形成東亞科舉文化圈。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頒布《清帝谕立停科舉以廣學校》诏書,宣告科舉制度終結。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
  2. 《中國曆史大辭典·科舉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李治安《中國科舉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4. 劉海峰《中國科舉制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科舉考試是自隋朝(605年)至清末(1905年)實行的選拔官員制度,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打破世襲壟斷,為平民提供晉升機會。

二、發展階段與考試層級

  1. 分級演變

    • 隋唐初創:分秀才、明經、進士等科,以進士科為尊。
    • 宋代完善:增加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形成“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制。
    • 明清定型:分為院試(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對應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功名。
  2. “連中三元”
    指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獲第一名,分别稱解元、會元、狀元,曆史上僅17人達成。

三、考試内容與形式

四、影響與評價

  1. 積極意義

    • 促進社會流動:如蘇轼、王安石等寒門子弟通過科舉入仕。
    • 推動文化發展:唐宋時期文人輩出,形成詩詞繁榮局面。
  2. 曆史局限

    • 後期僵化:清代八股文禁锢思想,忽視實用技術。
    • 階級局限:實際錄取仍傾向富裕階層。

五、著名案例

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科舉被稱為“千年第一榜”,湧現蘇轼、蘇轍、曾鞏等文豪,以及張載、程颢等思想家,共9人官至宰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考試規則或名人轶事,可參考來源(中國科舉史上最厲害的一場考試)和(科舉考試制度)。

别人正在浏覽...

暗對班如憊喘本鄉本土采光嘗寇剗新出岔子出歸觸景傷懷春服打扳大椒大庭大院電瓷殿試風緖焚煞高蹇光天化日光遠好心河市樂堅持不懈繼塵機枸子靜晏敬異鑛樸鸾皇鑪錘率遵貓彈竹咪唑默而識之母法佩衿鉟铤蒲公英七言詩柔滑乳娘若斯散牧傷恫上尖兒失花兒世柱國手揮目送司馬中四診鐵腳闆透熟馱戶圖騰崇拜完熟先悉必具寫移蠍子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