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莽 所置官職。位于三公上,為四輔之一。《漢書·王莽傳中》:“ 哀章 為國将。”參見“ 四輔 ”。
(2).國家的将帥。《後漢書·鄭太傳》:“明公出自 西州 ,少為國将,閑習軍事,數踐戰場,名振當世。”
“國将”是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該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定義與地位
王莽篡漢後設置的“四輔”官職之一,地位高于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屬于權力核心層。這一官職職能類似國家高級顧問或輔政大臣。
曆史出處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哀章為國将”,表明哀章曾擔任此職,輔助王莽推行新政。
廣義解釋
泛指國家層面的将帥或軍事領導者,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後漢書·鄭太傳》提到:“少為國将,閑習軍事”,指鄭太年輕時擔任國家軍事統帥。
語境擴展
現代用法較少,但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可能借指具有戰略決策權的軍事高層。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後漢書》原文或專業曆史研究資料。
《國将》是一個含有多個意思的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個意思:
1. 國家的将領,即指國家的軍事指揮官或領導人。
2. 部分詩歌中稱呼國家的将士或将領。
《國将》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它們分别是:
1. 國(一)部首:囗
筆畫:7畫
2. 将(寸)部首:寸
筆畫:9畫
《國将》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孟子・公孫丑上》中,這也是最早出現此詞的記載。在繁體字中,“将”字的寫法為“將”,在一些繁體字地區,如台灣和香港,仍然使用這個繁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不斷變化的。據了解,古代的寫法中,有些将“國将”兩個字合在一起寫,有些則分開書寫。這取決于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方風俗,因此在古代可以見到不同的寫法形式。
1. 他是我國的國将,帶領軍隊取得了重大勝利。
2. 這首詩歌歌頌了國将和軍隊的英勇表現。
1. 組詞:國家、将帥、将軍、國民。
2. 近義詞:武将、帥府、元帥。
3. 反義詞:平民、百姓、軍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