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莽 所置官職。位于三公上,為四輔之一。《漢書·王莽傳中》:“ 哀章 為國将。”參見“ 四輔 ”。
(2).國家的将帥。《後漢書·鄭太傳》:“明公出自 西州 ,少為國将,閑習軍事,數踐戰場,名振當世。”
"國将"在漢語中屬于複合詞結構,其含義需結合構詞語素及曆史語境分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将"國"定義為"擁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而"将"字存在多義性:作為名詞指"軍事統帥"(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作為副詞表"即将發生"(如《詩經·國風》)。二者組合時存在兩種釋義可能:
一、軍事語境下指"國家統帥",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國将興,必貴師而重傅",此處"将"作動詞表"統率"之意。該用法在《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中華書局,2005年)中被列為特殊官職稱謂,多用于先秦文獻。
二、現代漢語中多作"國家即将"的縮略形式,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年版)收錄的"國将不國"成語,其中"将"表時間副詞,強調事态發展的緊迫性。該用法在近現代政論文章中高頻出現,例如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的"國将亡矣"。
需注意的是,該詞未被《現代漢語常用詞表》(教育部,2019年)單獨收錄為詞條,其使用具有明顯的語境依賴性。建議具體使用時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20年第5版)對"将"的義項解析,并結合《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21年修訂版)中關于複合詞構詞法的說明進行語義判斷。
“國将”是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該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定義與地位
王莽篡漢後設置的“四輔”官職之一,地位高于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屬于權力核心層。這一官職職能類似國家高級顧問或輔政大臣。
曆史出處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哀章為國将”,表明哀章曾擔任此職,輔助王莽推行新政。
廣義解釋
泛指國家層面的将帥或軍事領導者,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後漢書·鄭太傳》提到:“少為國将,閑習軍事”,指鄭太年輕時擔任國家軍事統帥。
語境擴展
現代用法較少,但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可能借指具有戰略決策權的軍事高層。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後漢書》原文或專業曆史研究資料。
傍通曆辦集八埏本兵币赍嬖禦士不競不訾沖夜楚潤打開定格東逃西竄奪胎多足綱風清浮靡工絕公寓狗站恒操哄擡黃鳥江館見諒郊菟經月近幸金盞菊舊都鶌鸼揆時度勢樂諷力征龍蟠鳳逸漏窗攣攣門帷墨池記目擊獰視扁舟興盡襁抱洽通騎驢風雪中棄僞從真全勝犬牙相錯戎副容或擩染食采時氣司原貪功起釁撻責外塵僞蠶象牙鹹鴨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