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最重要的兵器。 漢 蔡邕 《答诏問災異》:“武庫,禁兵所藏國家之本兵也。”
(2).本部軍隊。《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以 劉表 大将 文聘 為 江夏 太守,使統本兵。”
(3).執掌兵權。《新唐書·姚崇傳》:“ 崇 建言:‘臣事 相王 ,而夏官本兵,臣非惜死,恐不益王。’乃召改春官。” 宋 曾鞏 《樞密遷官加殿學士知州制》:“某忠加惠和,德操惟邵,先帝所遺,以輔朕躬,當國本兵,庶言惟允。” 清 方以智 《通雅·官制四》:“ 唐虞 時兵政兼于刑官,未有專司,至 仲康 始命 胤侯 掌六師,是本兵之官始于 夏 也。”
(4).見“ 本兵府 ”。
(5). 明 代兵部尚書的别稱。 明 李贽 《王骥》:“夫國家用人,唯用其才,今乃使有才者不得用……其為宰相、冢宰、本兵,吾謂其慚汗滿面、愧死無地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劄》:“本兵 熊明 遇 束手無策,故此託弟前來,懇求妙計。”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章:“他很明白自己近幾年身任本兵,對内對外軍事上一無成就。”
“本兵”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其釋義及書證均源自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曆史文獻:
古代中央官制中,“本兵”特指執掌全國軍事的兵部或其長官兵部尚書。此稱始于明代,因兵部為軍事主管機構,故稱“本兵”。
書證:
《明史·職官志一》:“兵部,尚書一人,正二品……掌天下武衛官軍選授、簡練之政令。”
張居正《陳六事疏》:“欲整理邊事,必先固本兵之權。”
指直接管轄或隸屬的軍隊,強調軍隊的歸屬關系。
書證:
《宋史·嶽飛傳》:“飛遣本兵援之,金人遁去。”
《清史稿·洪承疇傳》:“督本兵出關,與賊戰于松山。”
在軍事策略中,“本兵”可引申為核心武裝力量或主力部隊,區别于輔助兵力。
書證:
《武備志·戰略考》:“用兵之道,當以本兵為樞,奇兵為佐。”
《紀效新書·束伍篇》:“本兵精銳,則戰無不克。”
現代語境中,“本兵”多用于曆史研究或仿古表述,日常用語已罕見。
參考: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将“本兵”列為曆史詞條,釋義側重職官與軍事歸屬義。
《辭海》(第七版)釋為:“①明代兵部尚書别稱;②所屬軍隊。”
權威文獻來源:
“本兵”是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最重要的兵器
指國家武庫中象征軍事根本的武器。如漢蔡邕《答诏問災異》提到“武庫,禁兵所藏國家之本兵也”。
本部軍隊
指隸屬于某政權或将領的直屬軍隊。例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記載曹操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
執掌兵權
唐代文獻《新唐書·姚崇傳》中,姚崇因兼任夏官(兵部尚書)而提出“臣事相王,而夏官本兵”,意為掌握軍事指揮權。
明代兵部尚書的别稱
明代将“兵部尚書”俗稱為“本兵”,如《明史·職官志》中兵部職能相關記錄。
代指本國軍隊
廣義上可泛指本國的軍事力量,強調軍隊的忠誠與保衛職責。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出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3、5的詳細解析。
白玉堂偪臣避第閉影博物君子承題傳載村疏醋息錢點撆刁鑽古怪滴零搭拉斷言多足類貳宗方解石幹燥器高絶河市樂人黉室虹燭錠毀家纾國攪拌機腳蹤接迹潔膩沮畏扣盤扪龠暌離濫調累席兩部蛙糧行靈韶羅绮落俗率悟霾晦摩娑瓢飲品嘗前鋒營千奴企劃起居無時穹古三大營三玄舍采順矩四攻讨替天人感應團粉讬身委實五則香桃骨獻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