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色、聲、香、味等外境。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感外物以動欲,心攀緣而成眚。過恒發於外塵,累必由於前境。”參見“ 六塵 ”。
“外塵”是一個佛教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指色、聲、香、味等外境,即通過感官接觸的外部世界。該詞由“外”(遠離)和“塵”(塵嚣)組成,既指物理層面的遠離喧嚣環境,也強調内心的超脫與清淨。
佛教語境中的深層内涵
在佛教中,“外塵”對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被視為引發欲望的外在因素。南朝梁武帝《淨業賦》提到“過恒發于外塵”,指出外境對心念的擾動。
使用場景
結構解析
發音為“wài chén”,屬并列結構。其中“塵”不僅指塵埃,更象征世俗煩惱,與“外”結合形成對立統一的哲學概念。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佛教經典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的原文引用。
外塵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可以拆分為“外”和“塵”兩個部首。
下面是關于它們的詳細信息:
1. “外”部首拆分:人字旁+蔔字頭。 - 包含的筆畫數:4畫。 - 代表的意義:表示與中心或内部有關的事物之外的。 - 反義詞:内。
2. “塵”部首拆分:土字底+巾字旁。 - 包含的筆畫數:6畫。 - 代表的意義:塵土、灰塵。 - 近義詞:土塵、塵埃。 - 反義詞:潔淨。
“外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篆書,當時的寫法為「外面的塵土」的意思,隨着時間的流逝,寫法也有所變化。
在繁體字中,“外塵”通常保持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隻是形态上稍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外塵”一詞的例句:
除了“外塵”這個詞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或相似的詞彙,例如“塵世”、“塵嚣”和“塵心”,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都與塵土、繁瑣或喧鬧等有關。
總結起來,“外塵”指的是與中心或内部有關的事物之外的塵土或灰塵,它在表達對遠離喧嚣或保持清潔的意義上起到了比喻和象征的作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