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征的意思、力征的詳細解釋
力征的解釋
以武力征伐。《墨子·節葬下》:“聖王既沒,天下失義,諸侯力征。”《史記·項羽本紀論》:“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 梁啟超 《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第二章:“ 項羽 以宰割分封而亡, 漢高 以力征混一而帝。”
詞語分解
- 力的解釋 力 ì 人和動物筋肉的效能:力氣。力量。 一切事物的效能:視力。生産力。控制力。 物理學上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引起運動加速或形變:力學。作用力。保守力。 用極大的力量:盡力。力挫。力挽狂瀾。 姓。
- 征的解釋 征 (③征⑦徵) ē 遠行:長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遠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戰(出征作戰)。南征北戰。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馬。 收
專業解析
力征是古漢語複合詞,需從構詞和語義演變角度解析:
一、分字釋義
- 力:本義指體力、力量,引申為武力、強力。《說文解字》:“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 征:本義為行軍、讨伐,《說文解字》:“征,正行也。”後衍生“征收賦稅”“征用勞力”等義。
二、合成詞義項(據《漢語大詞典》《辭源》)
-
以武力征伐(核心義)
▶ 《漢語大詞典》釋為“以武力征讨”,如《淮南子·泰族訓》:“湯武革車三百乘,甲卒三千人,讨暴亂,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則無敵于天下矣。力征者則亡。”
▶ 《左傳·宣公十二年》“力征諸侯”即指以軍事擴張威懾他國。
-
賦稅與徭役(經濟引申義)
▶ 《辭源》注“力征”含“力役之征”義,即強制征發勞力或課稅。《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中“力役之征”即此概念。
三、語義辨析
- 古今差異:現代漢語中“力征”已罕用,古義多見于軍事史、經濟史文獻。
- 語境關聯:需結合上下文區分“武力征服”或“賦役征收”,如《荀子·議兵》“以力兼人者弱”側重武力,《漢書·食貨志》“力役三十倍于古”則指勞役。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本.
- 《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網絡擴展解釋
“力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力征”指通過武力進行征伐或征服,強調以軍事力量實現統治或擴張。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描述諸侯争霸或政權更疊的武力手段。
二、詞源與結構
- 拼音:lì zhēng(“力”為去聲,“征”為陰平)。
- 構詞:由“力”(力量、武力)和“征”(征伐、征服)組合而成,直譯為“以力征伐”。
三、曆史典故與文獻引用
- 《史記·項羽本紀》:司馬遷評價項羽“欲以力征經營天下”,指出其依賴武力統治最終導緻失敗。
- 《墨子·節葬下》:“諸侯力征”描述周朝衰落後諸侯混戰的局面。
- 梁啟超的評論:對比項羽分封失敗與漢高祖劉邦通過武力統一成功,體現“力征”的雙面性。
四、現代用法與延伸
- 原義:仍用于描述曆史事件中的武力征服,如“力征天下”。
- 比喻義:可引申為克服困難或挑戰的強大行動力,例如“力征逆境”。
- 使用場景:多出現在曆史讨論、文學創作或強調奮鬥精神的語境中。
五、相關詞彙與注意事項
- 同義詞:力政、力正(古文變體)。
- 使用建議: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在學術或正式寫作中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史記》《墨子》等典籍,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哀恤北第測報讒間蟲妖翠簪黨費點觑鼎釜東嶽烽堠諷翫紛缛負金甘脃貢詩雊鹆挂圖固陋荷杯合關戶長回帆鼓降免稭子警旦幾深糾約考擊練石流花鸾門梅録媚子蚍蜉援掐出水來齊酒清都起派泉眼癯仙深慮釋冤守樸書詞束手自斃四荒八極司天台讨飯棒天墨同轝透快脫腔落闆碗筷卧苫枕塊無莊湘魚嚣嘩黠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