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太陰曆月亮經曆一次朔望的标準時間;整月。《周髀算經》卷下:“術曰:置經月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後漢書·獻帝紀》:“是歲, 長沙 有人死經月復活。”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六:“﹝ 徐登 ﹞惟喜飲醇酎,經月不一粒食,殊不知書。”《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蘇老泉 見 安石 衣服垢敝,經月不洗面,以為不近人情,作《辨奸論》以刺之。”
經月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時間描述性質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時間跨度達到一個月或超過一個月,強調時間延續之久。以下從權威詞典與文獻角度分層解析:
二字組合後,“經月”直譯為“經曆整月”,突顯時間跨度之長。
《漢語大詞典》
經月:指曆時一個月。
引例:《後漢書·耿恭傳》:“經月,乃疏勒城旁有澗水可固。” (指漢軍被圍困曆時一月)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古代漢語詞典》
釋為“整月;一個月之久”,多用于描述持續狀态。
如《晉書·謝安傳》:“經月不出門。” (謝安連續一月閉門不出)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古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4.)
《南齊書·劉瓛傳》:“經月不盥栉,人不堪其憂。” (形容其不修邊幅長達一月)
《詩經·豳風·七月》“一之日觱發” 鄭玄箋:“經月積薪,以備寒凍。” (指耗時月餘儲備柴薪)
現代漢語中,“經月”仍保留書面語色彩,常見于曆史叙述或文學描寫,如:
“災民流離失所,經月方得安置。” (強調曆時長久)
其近義詞包括“累月”“逾月”,反義詞為“俄頃”“須臾”。
參考資料:
“經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指太陰曆(即農曆)中月亮經曆一次完整朔望周期的标準時間,即從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的時間,對應整月。這一周期在《周髀算經》中被精确描述為“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即29又499/940日,約29.53天)。
文獻出處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經月”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表示“整月”或“持續一個月的時間”,例如“經月未歸”即指整個月未歸家。
與“月經”的區别
需注意“經月”與“月經”完全不同。後者是女性生理現象(英文menstruation),與月亮盈虧無直接關聯,但部分傳統文獻認為其周期與月相相關。
“經月”是一個基于天文觀測的時間單位,強調完整月份的時間跨度,常見于古籍和正式表述中。
暗世表皮摽說兵工插話朝笏朝涉成集赤壁持蠡赤爪子詞目倒春寒凋獘法經肥田沃地飛舞分間高暢貢牋工商業者宮衛兵骨笄行情郝鐘紅牋荒子譏揣解頤近弼緊鄰舊制獧佻句兵凱風類型理念林業柳芳曆六科露根緑華買空賣空沒毛大蟲悶罐車彌代鳴禽類冥王慕聲内娣柔民三檢省風審律蜀椒唐宋八大家田連阡陌五蜀夏苗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