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莽 所置官职。位于三公上,为四辅之一。《汉书·王莽传中》:“ 哀章 为国将。”参见“ 四辅 ”。
(2).国家的将帅。《后汉书·郑太传》:“明公出自 西州 ,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
"国将"在汉语中属于复合词结构,其含义需结合构词语素及历史语境分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将"国"定义为"拥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而"将"字存在多义性:作为名词指"军事统帅"(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副词表"即将发生"(如《诗经·国风》)。二者组合时存在两种释义可能:
一、军事语境下指"国家统帅",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此处"将"作动词表"统率"之意。该用法在《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中华书局,2005年)中被列为特殊官职称谓,多用于先秦文献。
二、现代汉语中多作"国家即将"的缩略形式,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版)收录的"国将不国"成语,其中"将"表时间副词,强调事态发展的紧迫性。该用法在近现代政论文章中高频出现,例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国将亡矣"。
需注意的是,该词未被《现代汉语常用词表》(教育部,2019年)单独收录为词条,其使用具有明显的语境依赖性。建议具体使用时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5版)对"将"的义项解析,并结合《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21年修订版)中关于复合词构词法的说明进行语义判断。
“国将”是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该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定义与地位
王莽篡汉后设置的“四辅”官职之一,地位高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属于权力核心层。这一官职职能类似国家高级顾问或辅政大臣。
历史出处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哀章为国将”,表明哀章曾担任此职,辅助王莽推行新政。
广义解释
泛指国家层面的将帅或军事领导者,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后汉书·郑太传》提到:“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指郑太年轻时担任国家军事统帅。
语境扩展
现代用法较少,但在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可能借指具有战略决策权的军事高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后汉书》原文或专业历史研究资料。
倍禄并放并杀禀脱刬秽出贷寸木岑楼枋臣丰神异彩丰特附比伏猛附疣膈肢窝函活酣嬉何粉河清社鸣合窳红钱黄银监战骄敌交午柱骄易加诬井井浄信稽山大王究诘流吹民猷密札札木末餪生跑马占荒千里移檄骐骥过隙清防奇渥温七献睿赏社会控制神厉输发宿妆淘炊铜竟畏害未来帷輤吴光剑午季无扎垫相地饷干仙禁淆杂谢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