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篇名。北宋曾鞏作。墨池,在今江西臨川。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池邊習字,池水盡黑。文章根據這一故事,闡明要有所成就必須勤學苦練的道理,并認為精力、毅力比天分更為重要。
《墨池記》是北宋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篇散文,收錄于《元豐類稿》。以下從詞義、背景、主旨等方面綜合解釋:
“墨池”指傳說中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練習書法時染黑池水的遺迹,“記”為古代文體,多用于記事、議論。标題直譯為“關于墨池的記述”,但文章實為借物說理的議論文。
勤學思想
通過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強調後天努力比天賦更重要:“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緻者,非天成也”。
勸學深意
借州學教授王盛題字請記之事,引申出“學不可廢”的哲理,主張“深造道德”,将技藝提升至道德修養層面。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此文中體現“文以載道”的儒家思想。他雖肯定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但認為“一技之長”不如仁人志士的品德對後世影響深遠(“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文中對墨池真實性存疑:“豈信然邪?”,體現曾鞏重考據的嚴謹态度,同時借質疑引出議論,增強說服力。
附:名句翻譯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世人因一技之長尚且如此推崇,何況仁人君子的德行風範澤被後世呢!)
如需查看完整原文及注釋,可參考、4、5提供的詳細譯文。
墨池記是一個詞語,其中“墨池”的拆分部首是“黑”和“水”,筆畫數為10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書法和繪畫中,墨池是一個儲存墨水的容器,供書畫家使用。這個詞因此而來。
墨池記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墨池記」。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墨池記有許多不同的寫法,如《說文解字》中寫作「墨溪」、「墨池」和「墨滓」等。這些寫法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區有所變化,但意義都差不多,都是指墨水池。
以下是墨池記的例句:
1. 他在墨池記上傾注了心血,完成了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
2. 這幅畫用了濃墨,在墨池記錄下了畫家的情感。
墨池記的相關組詞有:
1. 墨水:儲存在墨池中的液體,用于書寫或繪畫。
2. 書畫:指書法和繪畫藝術。
3. 畫家:從事繪畫藝術的人。
墨池記的近義詞有:
1. 墨水池:同樣指儲存墨水的容器。
2. 墨盒:一種儲存和調配墨水的裝置。
墨池記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因為它表示的是一種具體容器和書畫藝術相關的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