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襁抱的意思、襁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襁抱的解釋

襁抱:即襁褓。借指嬰幼時。《後漢書·五行志三》:“是時帝( 殤帝 )在襁抱, 鄧太後 專政。”《北史·陸俟傳》:“ 定國 在襁抱, 文成 幸其第,詔養宮内。”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如襁抱之孩,方使之扶墻傍壁而漸學起立移步者也。”參見“ 襁褓 ”。

繦抱:1.即繦緥。背負幼兒的布帶和布兜。《漢書·賈誼傳》:“昔者 成王 幼在繦抱之中, 召公 為太保, 周公 為太傅, 太公 為太師。”

(2).即繦緥。指幼兒。《晉書·穆帝紀論》:“ 孝宗 因繦抱之姿,用母氏之化,中外無事,十有餘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襁抱”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襁抱”字面指包裹嬰兒的布帶(襁褓),借代嬰幼時期。例如《後漢書》記載“帝在襁抱”,即描述年幼的皇帝。發音為qiǎng bào(注意與“qióng”區分)。

二、字義分解

三、應用場景

  1. 指代嬰兒階段:如《北史》提到“定國在襁抱”,意為陸定國尚在嬰兒時期。
  2. 比喻養育關系: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以“襁抱之孩”比喻初學階段需引導的狀态。

四、與其他詞語的關聯

“襁抱”與“襁褓”同源,但前者更強調“懷抱”的動作,後者側重布制包裹物。部分文獻(如《晉書》)也用“繦抱”表達類似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育兒文化或文獻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北史》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襁抱的意思

襁抱(qiǎn bào)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将嬰兒包裹在一塊布或衣物中抱在背上的方式。通常用來形容父母或保姆将嬰兒用布包裹緊密地抱在身上。襁抱也可以引申為保護、撫養或關懷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襁(qiǎn)的部首是衣(yī),共有9個筆畫;抱(bào)的部首是手(shǒu),共有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襁抱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襁褓》一詩中,該詩描述了忍受着痛苦但依然撫養嬰兒的母親的形象。襁抱在古代常被用作描述嬰兒的一種方式。在繁體字中,襁的形狀多了一個絲字旁,變成襁(qiǎn)。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襁抱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襁的古代寫法為“千”,意為繩子或繩結。抱的古代寫法為“抱”,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她輕輕地襁抱着嬰兒,生怕吵醒了他。

2. 父母用布将嬰兒襁抱在身上,讓他倍感安全。

組詞

襁抱的相關組詞有:襁褓(qiǎn bǎo),指襁抱嬰兒的一種方式;襁褓之恩(qiǎn bǎo zhī ēn),表示對撫養自己的父母的感激之情。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抱着、擁抱、摟抱、懷抱。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放松、放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