鈎绾的意思、鈎绾的詳細解釋
鈎绾的解釋
亦作“鈎錧”。照應連絡。 清 毛祥麟 《墨馀錄·趙碧娘》:“ 雨蒼氏 曰:‘三小傳,鈎綰處,意極自然,故雖平平叙來,不立間架,而竟成 常山 蛇勢。’”
詞語分解
- 鈎的解釋 鈎 (鈎) ō 懸挂或探取東西用的器具,形狀彎曲,頭端尖銳:鈎子。秤鈎兒。火鈎子。 形狀像鈎子的:蠍的鈎子。鈎針。 漢字筆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用鈎形物搭、挂或探取:鈎住樹枝
- 绾的解釋 绾 (綰) ǎ 把長條形的東西盤繞起來打成結:绾結。绾起頭發。 卷:绾起袖子。 控制:绾攝。绾毂(指控制交通樞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鈎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由“鈎”和“绾”兩字組成,原指用鈎子勾住、束縛或牽連事物。例如“鈎”為懸挂或探取物品的器具,“绾”指盤繞、系結,合起來表示通過鈎子與系結的動作形成聯繫或約束。
- 引申意義:可比喻被情感、困境或複雜關系所困擾。如因情感糾葛難以脫身,或因事物牽連難以解決(常見于文學作品)。
2. 特定語境用法
- 文學與結構層面:在清代文獻中,“鈎绾”被用來描述文章或叙事的照應連絡,指通過巧妙銜接使内容連貫。例如清代毛祥麟《墨馀錄·趙碧娘》中評價文章結構:“鈎绾處,意極自然……竟成常山蛇勢”,比喻行文前後呼應如蛇首尾相顧。
3. 使用注意
- 詞義差異:現代語境下更側重“勾連束縛”的物理或抽象意義,而“照應連絡”多用于古文或文學評論中。
- 近義詞:勾連、牽絆、盤結(具體需結合語境選擇)。
來源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查字典釋義、清代文獻用例等多方考據。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擴展用法,可參考相關文獻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鈎绾》的意思
《鈎绾》這個詞意為将物體用鈎子或繩子系住或捆紮起來,起到連接或束縛的作用。
《鈎绾》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金鈎子
筆畫數:18畫
《鈎绾》的來源
《鈎绾》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其最早的意義是指用來鈎住、束縛東西的繩索。而後,這個詞逐漸引申為泛指連接或束縛物體的操作。
《鈎绾》的繁體
《鈎绾》的繁體為「鉤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鈎绾」的寫法稍有不同,形狀更為簡化。其寫作「鈎」(鈎臾)。
《鈎绾》的例句
1. 他将竹籃用繩子鈎绾住,方便攜帶。
2. 她利用鈎绾的技藝,将花束裝飾得美輪美奂。
與《鈎绾》相關的組詞
1. 鈎索:指用來勾住或捆綁物體的繩子或索具。
2. 绾結:指用繩子或線條結成的結。
3. 鈎鐮:指一種工具,由長柄和彎曲的鐮刀構成。
4. 縛絆:指将人或事物束縛住,使其無法自由行動。
《鈎绾》的近義詞
1. 系繩:指用繩子将物體連接或捆紮起來。
2. 縛綁:指用繩索或其他方式将人或物束縛住。
3. 扣綁:指用扣住或捆綁的方式連接物體。
《鈎绾》的反義詞
1. 解放:指解除束縛,使人或物體獲得自由。
2. 放松:指松開束縛,使人或物體處于松弛自在的狀态。
3. 散開:指解開連結,使人或物體分散開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