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缺德。 明 徐渭 《設官論》:“如此,則凡鮮德者,其為官之責而非設官之責也亦明矣。”
“鮮德”的漢語詞典釋義
“鮮德”為古漢語複合詞,由“鮮”與“德”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獨立釋義及古籍用例綜合理解:
“鮮”的本義與引申
“鮮”本義指稀少、罕見(《說文解字》:“鮮,魚也。”後引申為“少”)。在道德語境中,常表示缺乏、不足,如《詩經·鄭風》有“終鮮兄弟”,即“缺少兄弟”之意。
“德”的核心内涵
“德”指道德、品行、善行(《說文解字》:“德,升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内得于心,外得于人”),代表個人修養與社會倫理準則,如《論語·述而》雲“德之不修,學之不講”。
“鮮德”的完整釋義
結合二字,“鮮德”直譯為“缺乏德行”或“品德匮乏”,形容人道德修養不足或行為有失規範。此詞屬書面雅言,多見于古籍評議人物品性。例如: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鮮德而多寵,位乃不可冀也。”
此處指(某人)德行淺薄卻受寵過多,難以長久維持地位。
用法與語境
參考資料
“鮮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來源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語境和曆史文獻理解:
核心解釋
根據、、等來源,“鮮德”意為“猶缺德”,即德行不足或缺乏道德準則。例如明代徐渭在《設官論》中寫道:“凡鮮德者,其為官之責”,将“鮮德”用于批判官員的道德缺失。
詞義溯源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曆史文本,現代口語中極少出現。若用于書面表達,需注意上下文是否與“缺乏德行”的批判性含義相符。
建議:如需在正式場合使用,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并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驗證含義。
班班可考蠶子草豬策應禅铠馳目純麗怠荒蜑酒導産燈火低調照片方枘圜鑿翻秧子蜂蠹紛龎父艱蜉蝣島高任高速鐵路瓜代關輔鲑陽黃污揮師魂人禍門嚼牙巴結骨紀曆冀南币淨白焜晃苦箴淩弱暴寡潾湧隆誇滿算撚撚膩膩佞哀農曆皮包公司評比平展展前兒錢塘橋市欽遲親身入味三犁拭目以待説頌停伫外昏忘歸草剜肉成瘡偉才夏狄蕭牆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