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科條結案定罪。《晉書·王濬傳》:“時有八百餘人,緣 石頭城 劫取布帛,臣牙門将軍 馬潛 即收得二十餘人,并疏其督将姓名,移以付 浚 ,使得自科結,而寂然無反報,疑皆縱遣,絶其端緒也。”
(2).盤繞發辮而成的頭髻。《後漢書·東夷傳·韓》“大率皆魁頭露紒” 唐 李賢 注:“魁頭猶科頭也,謂以髮縈繞成科結也。”
“科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釋義:
指依照法律條文對案件進行審理和定罪。這一用法可見于《晉書·王濬傳》中的案例,涉及官員處理劫掠案件時“科結”罪責的流程。例如,晉代官員王濬在處理劫案時,曾将涉案人員移交司法部門“自科結”,即按律例定罪。
指古代一種将頭發盤繞成結的發型,常見于文獻對少數民族發飾的描述。如《後漢書·東夷傳》提到“魁頭露紒”(披發露髻),唐代李賢注解時将其與“科結”關聯,說明這種發髻的編織方式。
補充說明:
“科結”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考據類文本中。其兩個釋義分别涉及法律制度和服飾文化,體現了古代社會制度與生活習俗的雙重背景。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語料,可參考《晉書》《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科結》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其含義豐富多樣。它既可以指代科舉考試的結局或結果,也可以表示分科、專業等含義。
《科結》由左邊的“禾”部以及右邊的“吉”部組成。它共有10畫。
《科結》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内司象器禮》中,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同時,也有引申為“科舉考試”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科結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别。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科結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一個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将“禾”寫為“⺾”,将“吉”寫為“士”。這種寫法在篆書和隸書中較為常見。
1. 他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科結,成為了一名文化人。
2. 昨天晚上宣布了今年科結的名單,大家都在積極準備慶祝活動。
科舉、科學、結局、科技、科研、科學家、結構、分科、專科等。
完成、收效、結果、結論、考試及格等。
未完成、不及格、失敗、努力不夠、無結果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