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靜地拱手而坐。 晉 支遁 《八關齋會詩序》:“於是乃揮手送歸,有望路之想。靜拱虛房,悟外身之真。”
“靜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靜拱”指靜靜地拱手而坐,強調一種安詳、肅穆的姿态。該詞由“靜”(安定無聲)和“拱”(雙手相合行禮)組合而成,字面意為保持靜止并行禮的動作。
最早見于晉代支遁《八關齋會詩序》:“靜拱虛房,悟外身之真”,描述一種禅修或冥想的場景。古代多用于文學或宗教語境,表現人物端坐沉思、超然物外的狀态。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解析或文學創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代詩文注釋或漢語詞典中的相關條目。
《靜拱》是一個形容詞短語,在古代漢語中常用來形容人在莊重安靜的狀态下兩手合十行禮的姿勢。它含義豐富,有敬意和恭敬之意。
《靜拱》的首字是青字旁,共有一筆。它的尾字是手字旁,共有七筆。
《靜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禮儀和禅宗文化。在古代,人們常在莊重場合以及向恩師、長者或神明表達敬意時采用這種姿勢,體現出一種恭敬和虔誠的态度。
《靜拱》繁體字為「靜拱」。
在古代漢字中,「靜拱」的拱字由「র」和「十」兩部分組成。其中,「র」是手的象形字,代表着手臂與手掌;「十」則代表了兩隻手的位置。整個字形形象地描述了兩隻手合十的形态。
1. 當見到長者時,我們應該靜拱行禮,表達我們對長者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學子們在拜師學藝時,都會靜拱一禮,表示對師長的敬意和學習的決心。
1. 靜默:安靜無聲。
2. 拱手:合十行禮。
3. 靜坐:安靜地坐着,專心冥想。
靜默、恭敬、敬禮
活潑、輕狂、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