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山;高山。《詩·鄘風·定之方中》:“望 楚 與 堂 ,景山與京。” 毛 傳:“景山,大山。” 晉 成公綏 《嘯賦》:“遊崇崗,陵景山,臨巖側,望流川。”
(2).山名。在 河南省 偃師縣 南。《詩·商頌·殷武》:“陟彼 景山 ,松柏丸丸。” 朱熹 集傳:“ 景 ,山名, 商 所都也。”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經 通谷 ,陵 景山 。”
(3).山名。在 北京市 。又名 萬歲山 、 煤山 。系人工堆積而成。有五峰,東西排列,各建琉璃瓦亭。 明 末, 李自成 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 北京 時, 崇祯帝 自缢于山東麓。解放後辟為景山公園。
“景山”一詞具有多重含義,需從不同角度解釋:
自然景觀
指山勢雄偉壯麗、風景優美的自然景象,源自《詩經·小雅·北山》中“景山有林,槐棣有芬”的描寫。該詞常用于贊美自然風光或美好事物。
字面解析
“景”本義為光明或仰慕,“山”指地面隆起的土石結構,組合後寓意“安穩如山、令人景仰”。
北京景山
位于故宮北側,原名“萬歲山”“煤山”,系明代用修建紫禁城的渣土和護城河淤泥堆砌而成的人工山。明末崇祯帝自缢于此,現為景山公園,以五峰亭台和園林景觀著稱。
其他地區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詩經》、地方志或北京景山公園的官方介紹。
《景山》是一個地名詞彙,指的是北京市市區内的一個山丘,位于故宮的北側。這座山丘因為其優美的景色而得名,被賦予了《景山》的稱號。
《景山》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日(日字旁)和山(山字旁)。日字旁意味着與太陽、光亮等相關,山字旁則表示與山有關。
根據國标五筆劃,拆分《景山》得到的筆畫數為9。
《景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當時就是指北京市的一個山丘。由于這個山丘風景優美,因此得名為《景山》。後來,《景山》這個詞也被用來指代整個地區。
在繁體字中, 《景山》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景山”。
在古代漢字中,《景山》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以清代為例,字形稍有不同,例如“景”字的上部會像一條彎曲的弓弦,而“山”字的下部會有三個點,台灣地區仍延續使用這種書寫形式。
1. 我們周末去故宮遊覽,爬上了《景山》,遠眺全市的美景。
2. 明代的皇帝常常在《景山》上品茗,以享受清淨的氛圍。
組詞:景點、山峰、山景。
近義詞:朝陽公園、北海公園。
反義詞:平地、山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