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阻難。 唐 馮翊 《桂苑叢談·李将軍為左道所悮》:“護軍 李将軍 全臯 罷 淮海 日,寓於 開元寺 ,以朝廷艱梗,未獲西歸。”
(2).艱難險阻。 宋 王安石 《遊土山示蔡天啟秘校》詩:“外實備艱梗,中仍費調燮。”參見“ 艱阻 ”。
“艱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n gěng,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事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或困難。該義項在古代文獻中有明确用例,例如:
形容處境困難或充滿挑戰。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艱梗”有“堅硬、堅韌”之意,但該解釋未見于主流辭書和文獻,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解。從構詞法看,“艱”指困難,“梗”含阻塞義,組合更符合“阻難”或“險阻”的語義邏輯。
建議在具體語境中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優先采用前兩種主流解釋。
艱梗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艹(草)和木(木頭),分别代表了植物的形狀。艱梗的意思是植物生長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莖幹堅韌挺拔,不屈不撓。
艱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艱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草木形狀的字來描述事物,艱梗一詞就是用來形容植物在惡劣環境中的生長情況。
艱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艱梗」。
在古時候,艱梗的寫法略有變化。其構成部分中的「草」在古代寫法中為「艸」,而「木」則與現代寫法相同。所以,古時候的漢字寫成「艸木」。
以下是一些關于艱梗的例句:
與艱梗相關的組詞有:艱難、艱苦、艱辛。
近義詞包括:堅韌、堅毅、剛強。
反義詞包括:柔弱、懶散、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