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蒙昧,閉塞愚昧。《莊子·繕性》:“滑欲於俗思,以求緻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2).蒙蔽。 宋 葉適 《文林郎周君南仲墓志銘》:“陛下聰明為小人蔽蒙甚有三:一曰道學,二曰朋黨,三曰皇極。” 元 張光祖 《言行龜鑒》卷六:“臣恐聰明将有所蔽蒙也。”
“蔽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ì méng,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思想或認知處于被遮蔽、未開化的狀态,常用來形容因世俗欲望或局限性導緻心智不明晰。
古典例證:
《莊子·繕性》中提到:“滑欲於俗思,以求緻其明,謂之蔽蒙之民。”,意為沉溺于世俗欲望而自以為明智的人,實則是被蒙蔽的愚昧之民。
指被欺騙、隱瞞真相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因外界因素(如他人誤導)導緻判斷失準。
曆史用例:
宋代葉適在《文林郎周君南仲墓志銘》中寫道:“陛下聰明為小人蔽蒙甚有三”, 指出君主因小人蒙蔽而無法明察是非。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莊子》及宋代文史資料。
《蔽蒙》(bì méng)是一個詞語,意思是遮蓋或掩蓋,形容事物被不透明的物體或影響所遮蔽,無法看清真相或了解事物的本質。
《蔽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艸”和“日”。它的拆分筆畫為17畫。
《蔽蒙》是近代漢字的組成,沒有明确的古代來源。在繁體中,該詞被寫作「蔽蒙」。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個演變過程。對于《蔽蒙》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古代寫法記錄已經無法考證。
例句: 1. 他的盲目自信蒙蔽了他對真實情況的了解。 2. 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蒙蔽,要看清事物的本質。
組詞:蒙頭轉、蒙昧無知、蒙混過關、蒙受欺騙
近義詞:遮蔽、掩蓋、包庇
反義詞:揭示、顯露、披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