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歸的意思、賦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歸的解釋

《論語·公冶長》:“子在 陳 曰:‘歸與,歸與!’”後因以“賦歸”表示告歸,辭官歸裡。 宋 朱熹 《宿密庵分韻賦詩得衣字》:“明朝驛騎黃塵裡,莫待迷塗始賦歸。” 明 宋濂 《送許時用還越中序》:“ 濂 竊自念時用英俊士,此行何所不至,鸞臺鳳閣将以次而升,何日能賦歸?”亦作“ 賦歸歟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而翁南下賦歸歟,值我新婚北上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賦歸”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賦歸”出自《論語·公冶長》中的典故:“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原指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陳國産生的思歸之情。後世将其引申為辭官歸鄉或告老還鄉,如宋代朱熹詩句“莫待迷塗始賦歸”,即勸人莫等迷途才思歸隱。

二、使用場景

  1. 古代文學:多用于詩詞、散文中,表達文人隱退或思鄉之情,如明代宋濂《送許時用還越中序》中“何日能賦歸”。
  2. 現代語境:在描述曆史人物、仿古文體時仍可見其使用,例如新聞中“大批賦歸旅客趕返内地”,借古詞指代返程人群。

三、結構解析

四、相關延伸

部分文獻(如)提到“賦歸”有“歸還物品或職責”的釋義,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為罕見,主流仍以“辭官歸隱”為核心含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查字典及朱熹《宿密庵》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歸:字義及來源

賦歸(fù guī)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賦(fù)和歸(guī)。

賦指根據規定給予;給予的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也可以指財物或權利等。歸意為返回、回歸、歸還。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賦歸的意思是根據規定恢複歸還,從而恢複到原本的歸屬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賦歸的“賦”字的部首是言,總共有12畫;“歸”字的部首是彳,總共有3畫。

繁體

賦歸的繁體字為賦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賦歸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這些變化僅限于寫法和字形的調整,字義仍然保持相同。

例句

1. 他将所有的財物賦歸新公司的所有人。

2. 經過長時間的流浪,他終于決定歸還故鄉。

組詞

賦歸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意義。一些常見的組詞有:

1. 賦權(fù quán):授予權力。

2. 歸還(guī huán):返回給原主。

3. 賦詩(fù shī):即興創作詩歌。

近義詞和反義詞

賦歸的近義詞是歸還、返還,反義詞是得到、獲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