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歸的意思、賦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歸的解釋

《論語·公冶長》:“子在 陳 曰:‘歸與,歸與!’”後因以“賦歸”表示告歸,辭官歸裡。 宋 朱熹 《宿密庵分韻賦詩得衣字》:“明朝驛騎黃塵裡,莫待迷塗始賦歸。” 明 宋濂 《送許時用還越中序》:“ 濂 竊自念時用英俊士,此行何所不至,鸞臺鳳閣将以次而升,何日能賦歸?”亦作“ 賦歸歟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而翁南下賦歸歟,值我新婚北上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歸"是漢語古典文學中的特殊表達,其含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語源溯源 該詞源自《詩經·小雅·采薇》"曰歸曰歸,歲亦莫止"的典故。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注解:"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指以直述方式表達歸鄉意願,形成"賦歸"的初始語用形态。

二、語義流變

  1. 本義指官員告假歸鄉,《漢語大詞典》釋為"官吏告老回鄉或請假歸省";
  2. 引申為遊子思歸的情感表達,《辭源》注"後多用作思歸或告歸的典故";
  3. 明清時期衍生出辭官歸隱的哲學意涵,《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載"賦歸猶言歸去來兮"。

三、文學應用 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确立文學範式後,該詞形成三種主要用法:

  1. 作動詞表歸鄉行為,如明史·職官志"京官六年考察,許賦歸省親";
  2. 作名詞指代歸隱狀态,如楊萬裡詩句"賦歸敢慕陶彭澤";
  3. 作典故符號承載儒家倫理,常見于明清文人筆記。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賦歸”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賦歸”出自《論語·公冶長》中的典故:“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原指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陳國産生的思歸之情。後世将其引申為辭官歸鄉或告老還鄉,如宋代朱熹詩句“莫待迷塗始賦歸”,即勸人莫等迷途才思歸隱。

二、使用場景

  1. 古代文學:多用于詩詞、散文中,表達文人隱退或思鄉之情,如明代宋濂《送許時用還越中序》中“何日能賦歸”。
  2. 現代語境:在描述曆史人物、仿古文體時仍可見其使用,例如新聞中“大批賦歸旅客趕返内地”,借古詞指代返程人群。

三、結構解析

四、相關延伸

部分文獻(如)提到“賦歸”有“歸還物品或職責”的釋義,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為罕見,主流仍以“辭官歸隱”為核心含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查字典及朱熹《宿密庵》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漭漭飽食終日北江北岩餐費粲谷塵夢沉痛舂槀垂沒道光刁聲浪氣頓楊耳濡目及乏貨方士根蕟更遞噷噷洪聲懷清浒浒徽識檢擿雞竿井眉捐生攫鸷賴蒙賴肉頑皮龍圖老子落的閩荒末喜木禺内容鳥鼠飄布飄瓦謙謹求益反損棄言絨衣三適上聖少譴詩記熟腳書具述造瑣伏鼗鼓亭侯推咎橐金溫純武旦宵衣洗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