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驩 和 孟嘗君 的合稱。 王闿運 《<桂陽州志>序》:“教子能施,美逾 驩嘗 。”
“驩嘗”是一個漢語合成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分析如下:
基本構成
“驩嘗”是曆史人物“馮驩”與“孟嘗君”的合稱。馮驩(也作馮谖)是戰國時期孟嘗君的門客,以智謀著稱(如“狡兔三窟”典故);孟嘗君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廣納賢士聞名。
引申含義
該詞常用于比喻主臣相得或知遇之恩的典範。例如清代王闿運在《桂陽州志》序中寫道:“教子能施,美逾驩嘗”,借兩人關系贊美教育或施政的成效。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桂陽州志》原文或戰國人物相關史料。
《驩嘗》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形容吃東西時津津有味、滿口稱贊。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馬(馬匹的馬)和尚(佛教的僧人),共有12個筆畫。
《驩嘗》一詞最早見于《詩經》中的《大雅·蕩》:“琴瑟在禦,在席揚之,驩樂在躍。”意為在宮廷中奏樂,慶賀君主,享受美食和歡樂。
《驩嘗》的繁體字是「歡嘗」。
古時候,《驩嘗》可以寫成「驩甞」。甞(cháng)為古代簋(一種中空器皿)的谷字旁義。
1. 他品嘗着美味佳肴,滿心驩嘗地感歎道:“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食物!”
2. 在這家餐廳品嘗到他們特制的驩嘗美食,我感到非常滿足。
組詞:驩嘉、驩笑、美馔。
近義詞:贊美、稱道、誇獎。
反義詞:批評、責難、貶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