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斂的意思、剝斂的詳細解釋
剝斂的解釋
搜刮征斂。《新唐書·韋堅傳》:“郡縣剝斂償輸,責及隣伍,多裸死牢戶。”《新五代史·雜傳·趙在禮等傳論》:“ 五代 之民其何以堪之哉!上輸兵賦之急,下困剝斂之苛。”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三:“近時 莆陽 一寺,規建大塔,工費鉅萬,或告侍郎 陳正仲 曰:當此荒歲,寺僧剝斂民財,興無益之土木。”
詞語分解
- 剝的解釋 剝 ā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東西:剝皮。剝花生。 剝 ō 義同(一),用于複合詞:剝奪。剝削(?)。剝落。剝蝕。生吞活剝。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斂的解釋 斂 (斂) ǎ 收攏,聚集:斂錢。斂足(收住腳步,不住前進)。斂容。斂衣(用收集來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斂。聚斂。 征收:橫征暴斂。 收束,約束:斂迹。斂手(.縮手,表示不敢恣意妄為;.拱手,表示恭敬)
網絡擴展解釋
“剝斂”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描述通過不正當手段剝奪他人財物或權力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詞義:指“搜刮征斂”,即通過強制或非正當方式收斂財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官吏剝削民衆的現象。
- 構成解析:
- 剝:意為剝奪、剝去,強調強行奪取;
- 斂:意為收斂、收起,指将財物或權力集中隱藏。
二、發音與争議
- 讀音存在兩種說法:
- 建議:現代漢語詞典中,“剝”在“剝奪”等詞中讀“bō”,因此更推薦bō liǎn 的讀音。
三、曆史用例
- 《新唐書·韋堅傳》:“郡縣剝斂償輸,責及隣伍,多裸死牢戶。”
——描述地方官吏因剝削導緻百姓困苦。
- 《新五代史》:“上輸兵賦之急,下困剝斂之苛。”
——反映五代時期賦稅與剝削的雙重壓迫。
四、使用場景
- 古代:多指官吏橫征暴斂,如宋代莆陽寺廟借建塔之名斂財(《鶴林玉露》)。
- 現代:可引申為貪污腐敗、濫用職權謀取私利的行為。
五、辨析與關聯詞
- 近義詞:橫征暴斂、苛捐雜稅;
- 反義詞:輕徭薄賦、廉潔奉公;
- 關聯成語:剝繭抽絲(強調分析問題,與“剝斂”無直接關聯)。
“剝斂”承載了中國古代社會對剝削現象的批判,其核心含義在現代仍可用于描述權力濫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讀音,優先參考權威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剝斂
《剝斂》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剝”和“斂”兩個字。分别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剝(部首:刀,筆畫:8)
斂(部首:攴,筆畫:9)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用法。在古文中,“剝”意為揭取、剝離,而“斂”意為收攏、聚集。聯合起來,表示剝奪并集中收取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剝斂”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在古代文字中,寫作“剝攌”。
以下是一些關于“剝斂”的例句:
1. 這個國家剝斂貪官污吏的行為得到了廣泛贊揚。
2. 政府對于剝斂公款的行為堅決予以打擊。
一些與“剝斂”相關的其他詞語:
1. 組詞:剝奪、剝落、聚斂、斂財
2. 近義詞:剝削、掠奪、侵占
3. 反義詞:分配、分散、散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