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券的意思、诰券的詳細解釋
诰券的解釋
皇帝賜封臣下所頒發的文書。 明 王錡 《寓圃雜記》卷上:“ 敬中 時年七歲,得父爵。 太宗 即位,公主納其誥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封谥同本人名》:“ 隆慶 初,給故新建伯 王守仁 誥券勳號,亦有‘守正’二字,則以二名不偏諱也。”《清史稿·世祖紀一》:“ 滿洲 開國諸臣,運籌帷幄,決勝廟堂,汗馬著勳,開疆拓土,應加公、侯、伯世爵,錫以誥券。”
詞語分解
- 诰的解釋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對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誡,勉勵:自诰。诰誡。 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诰敕(官吏受封的文書)。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券的解釋 券 à 古代的契據,常分為兩半,雙方各執其一,現代指票據或作憑證的紙片:債券。國庫券。入場券。證券。穩操勝券。 券 à ㄒㄩㄢˋ 又 刵 〔拱券〕門窗、橋梁等建築成弧形的部分。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诰券是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的一種特殊文書,兼具诰命與信物的雙重性質,主要用于冊封、賞賜或表彰功勳。根據《漢語大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诰券(gào quàn)指封建時期皇帝頒賜給功臣、貴族或官員的官方憑證。通常以金屬(如鐵)或貴重材質制成券狀,镌刻受封者的功績、封號、特權及世襲承諾等内容,具有法律效力與象征權威的雙重意義。
二、功能與形制
- 冊封功能
用于分封爵位、官職或領地,如明代“丹書鐵券”即典型诰券,記載受封者“免死”等特權(《明史·輿服志》)。
- 信物特征
常一分為二,皇室與受封者各持一半,合券方可驗真,體現契約屬性(參考《中國曆史大辭典》)。
- 銘文規範
内容包含受封者功績、封賞細則及“永葆富貴”“子孫世襲”等承諾,文字多用骈體,加蓋禦玺(《古代文書制度研究》)。
三、曆史演變
- 起源:可追溯至漢代“丹書鐵契”,南北朝後形制固定。
- 鼎盛:唐宋至明清廣泛使用,明初朱元璋曾大賜鐵券予開國功臣(《明實錄》)。
- 存世:現存實物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代“沐英鐵券”,為重要文物佐證。
四、權威文獻參考
- 《漢語大詞典》:定義诰券為“皇帝賜爵授官的诏令文書”。
-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卷》:詳述鐵券形制與頒賜制度。
- 《明史·職官志》:載“凡券,左右各一,左藏内府,右給功臣”。
- 故宮博物院官網:展示清代诰命文書與鐵券實物(鍊接略,需替換為有效文物檔案頁)。
五、現代研究意義
诰券作為古代政治制度的物質載體,為研究封建等級、法律契約及文書演變提供關鍵實證,現存實物多藏于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機構。
網絡擴展解釋
“诰券”是古代中國皇帝授予臣屬的一種官方文書,主要用于封賞官職、爵位或土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讀音:gào quàn(ㄍㄠˋ ㄑㄨㄢˋ)。
- 含義:指皇帝頒發的诏書,用以賜封臣子的爵位、官職或土地,具有法律效力和權威性。
2.内容與形式
- 功能:既是封賞憑證,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常見于爵位世襲、功臣表彰等場景。
- 形式:通常以書面形式記載封賞内容,并加蓋皇家印玺,如明代王守仁受封時诰券中明确标注“守正”勳號。
3.曆史實例
- 明代王锜《寓圃雜記》記載,七歲的敬中因父親爵位獲得诰券,後被太宗收回。
- 清代《世祖紀》提及滿洲開國功臣獲“公、侯、伯”世爵時,均需頒發诰券。
4.權威性與意義
- 诰券由皇帝直接頒發,代表皇權對臣屬的認可,具有不可置疑的正式性。
- 其内容涉及封地、特權等,是研究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史料。
5.演變與消亡
- 早期诰券多用于世襲爵位,明清時期逐漸規範化,成為封賞體系的核心文件。
- 隨着封建制度瓦解,诰券在近代退出曆史舞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獻記載,可參考《寓圃雜記》《野獲編》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凹坑杯子賓贊不安于位持鉢儲嫡吹螺賜恤遞詩筒哆啰絨分行布白改口隔轍雨公清貴眷蠱症回沖節髦擊節歎賞忌忍糾告忌怨拘拆軍防钜儒抗棱科分苦苦孜孜蘭言懔懔六衣率變緑玉枝賣豬仔門台内聲泥像蓬門荜戶屏翊輕冶鵲驗入火轖舌繩橋身挺設誓詩抄詩席殊號水栗澍流殊刑題捐頽喪違棄蝸跧無過香奁體向蕲仙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