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已領悟大半。《易·繫辭下》:“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孔穎達 疏:“思慮有益,以過半矣。” 晉 葛洪 《抱樸子·内篇序》:“蓋麤言較略,以示一隅,冀悱憤之徒省之,可以思過半矣。” 隋 王通 《中說·事君》:“子謂 荀悅 ,史乎,史乎!謂 陸機 ,文乎,文乎!皆思過半矣。”
(2).指事情已獲大部解決。 清 錢謙益 《兵科給事中李遇知授徵仕郎制》:“兵垣得人,而疆事思過半矣。”
“思過半”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領悟大部分
指對事物或道理已理解大半,常用于形容經過思考後獲得較多認知。例如《周易·系辭下》提到“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即強調通過關鍵部分(彖辭)即可理解整體。
事情已大部分解決
引申為問題或事務已得到較大程度的處理,接近完成狀态。如清代錢謙益在公文中用“疆事思過半矣”形容軍事事務進展順利。
“思過半”兼具認知和實務兩層含義,適用于強調思考深度或事務進展的語境。其權威出處和曆代用例(如《周易》、葛洪、錢謙益等)使其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周易》原文或《抱樸子》相關章節。
思過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思考反省已經犯下的過錯。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心和過,筆畫分别為⺖和⿺一丨。來源于古代漢語,有繁體字的寫法。
在繁體字中,思過半的寫法為「思過半」。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在結構和形态上略有差别。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句子中,例如:“人應該常常思過半,才能不斷進步。”意思是隻有經過反省和思考自己的錯誤,才能不斷提升。
組詞中可以使用思過半這個成語作為其中一個詞語,例如:思過半思,過半思過。
與思過半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省思良慮”和“深思熟慮”。這些成語的意思都是指反省和思考自己的行為和決策。
思過半的反義詞是“無過半”。無過半表示沒有思考和反省已經犯下的過錯,缺乏反省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