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拱嘿 ”。1.拱手緘默。《漢書·鮑宣傳》:“以苟容曲從為賢,以拱默屍祿為智。” 晉 陸雲 《國人兵多不法啟》:“是以自來拱嘿,未敢多言。”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二:“帝自此禦朝,即拱默不言。大臣奏事,可即肯首,不即搖首。” 清 侯方域 《明都察院左都禦史陳公墓志銘》:“ 熹皇帝 拱默,中人有竊政者, 于廷 即去言路亦當言。”
(2).指垂拱無為。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十章第一節:“他們援道釋儒,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認為人君應當拱默,委政臣下。”
“拱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區分:
拱手緘默(消極不作為)
指不發表意見、保持沉默的消極态度,常見于對官員或士大夫不作為的批評。例如《漢書·鮑宣傳》提到“以拱默屍祿為智”,形容官員隻求自保而不盡職。
垂拱無為(君主治理方式)
在政治哲學中,可指君主不主動幹預、順應自然的治理理念。如郭沫若《中國史稿》提到“人君應當拱默,委政臣下”,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上下文判斷其含義。
拱默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拱由手部部首扌和共字的升級簡化本字構成,默由口部部首口和黑字的升級簡化本字構成。拱默的部首分别為扌和口,總共有6個筆畫。
拱默這個詞源于古代的典籍《詩經·大雅·拱而不枝》。拱在古代指牽引,默則表示不說話,靜默的意思。拱默被引申為默契、默默無言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拱默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仍然是「拱默」。
根據漢字發展的曆史演變,拱默在古代有不同的字形書寫。其中,拱的古代字形更加貼近現代寫法,而默則在演變中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古代的的默字是由黑和言兩個字構成,意味着黑暗中說話,暗中交流。後來,為了簡化字形,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默」。
拱默可以用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默默理解的狀态。例如:我們之間有一種拱默的默契,不需要言語也能互相理解。
與拱默相關的組詞包括:默許、默示、默想等。
拱默的近義詞有:默契、默同、默然等。
拱默的反義詞有:開口、張揚、交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