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拱默的意思、拱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拱默的解釋

亦作“ 拱嘿 ”。1.拱手緘默。《漢書·鮑宣傳》:“以苟容曲從為賢,以拱默屍祿為智。” 晉 陸雲 《國人兵多不法啟》:“是以自來拱嘿,未敢多言。”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二:“帝自此禦朝,即拱默不言。大臣奏事,可即肯首,不即搖首。” 清 侯方域 《明都察院左都禦史陳公墓志銘》:“ 熹皇帝 拱默,中人有竊政者, 于廷 即去言路亦當言。”

(2).指垂拱無為。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十章第一節:“他們援道釋儒,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認為人君應當拱默,委政臣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拱默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字面含義為“拱手沉默”,常用于形容人在特定場合下保持靜默、不主動參與或表達意見的狀态。以下從多角度解析該詞:

  1. 基本釋義

    拱默指以恭敬或無為的姿态保持沉默,常見于描述面對權威、争議或複雜情境時選擇不表态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拱手而默然”,強調動作與心理的關聯性。

  2. 字源與構成

    • “拱”本義為雙手合抱于胸前,引申為恭敬或無所作為,如《論語》中“子路拱而立”。
    • “默”表示不出聲、不言語,如《說文解字》注“犬暫逐人也”,後泛指沉默。兩字結合後,詞義側重“因禮節、顧忌或被動心态而沉默”。
  3. 文獻用例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評論性文本。例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大臣拱默,莫敢明言”,描述臣子面對權臣時的緘默态度。現代用法中,可指代在公共事務中缺乏主動發聲的現象。

  4. 近義詞與辨析

    與“緘默”“噤聲”近義,但“拱默”更強調“拱手”動作背後的被動性,常隱含對責任回避的批評,如“拱默屍祿”(占據職位卻沉默不作為)。

  5. 使用提示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表達或學術讨論,如“部分代表在會議上拱默不語,未能反映民意”。需注意其略帶貶義的傾向性,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拱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區分:

  1. 拱手緘默(消極不作為)
    指不發表意見、保持沉默的消極态度,常見于對官員或士大夫不作為的批評。例如《漢書·鮑宣傳》提到“以拱默屍祿為智”,形容官員隻求自保而不盡職。

  2. 垂拱無為(君主治理方式)
    在政治哲學中,可指君主不主動幹預、順應自然的治理理念。如郭沫若《中國史稿》提到“人君應當拱默,委政臣下”,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上下文判斷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石八煞本幹變謀兵谏不忝冊除插科使砌昌蒲葅純淨啜人賊訛衰肺附風烏附贅懸肬幹肅過籍寒濑皓紗畫敕豁邊賤命簡絲數米皦白嘉玉禁抑錦帳就日舊雅隽德隽造珂雪爛攤子老派雷斧陵壑埋葬門戶冊勉勗偏譯塞禱三疊陽關聖誡赦釋贳過石芥屍祿素餐水火不容說家肆然肅給索解人蹚土馬逃杯陶侃之僻體段腿胯物是人非消寒會銷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