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恕過錯。 唐 韓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嶽李大夫》詩:“公其務貰過,我亦請改事。”
“贳過”為漢語古語詞彙,本義指寬恕、赦免罪過。《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寬恕罪過”,其詞源可追溯至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宜崇其制度,宣視海内,且令萬世之後無以複加也。事下有司,皆以為‘僭越’……莽乃拜受。更名太後為新室文母,絕之于漢,不令得體元帝。遂與孝元廟絕,而屬之新室文母太後,獨置一寑,時以祭。孝元廟吏卒給大官,時與贳過其子孫。”
從構詞法分析,“贳”為形聲字,從貝世聲,本義指賒欠(《說文解字》),引申為寬縱、赦免;“過”即過錯,二者組合構成動賓結構,指對過失行為的寬免。該詞多用于古代律法或政令語境,如《後漢書·張酺傳》記載:“酺正身自守,妻子不入官舍,所得俸祿,皆分與諸生。其有贳過,辄閉門自責。”
現代語言環境中,“贳過”一詞已屬罕用,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文體。其近義詞“赦宥”“寬宥”仍保留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
“贳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ì guò,其核心含義為寬恕過錯。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阿太白芨漿愊愊炳贲不識泰山憯酷騁才熾焰重霄跐豸大材小用搭對帶住低唱淺酌鼎烹鬥而鑄兵惡兆弓筋構辭遘患狗門廣閑過瞞還去黑繩哄傳豢愛諱樹數馬焦死季常之懼浸提錦箨镌谕阃幕戾蟲砺戈秣馬厘振亂朝率循慢緩眉黛明漪謬耄搦翰蚍蜉撼樹披心相付普浃錢法潛曜睿文師出有名石尤風疏罔孫接瑣近托賴圖窮缊黂閑情别緻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