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雷神用以發霹靂的工具。其形如斧,故稱。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雷州 人﹞有收得雷斧、雷墨者,以為禁藥。”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雷斧研銘》:“餘經 霅川 ,偶得數雷斧於耕夫。” 宋 蘇轼 《次韻滕大夫·雪浪石》:“畫師争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 王十朋 集注:“ 陳藏器 《本草》雲:‘霹靂鉞,伺候震處,掘地三尺得之,其形非一,亦有似斧刃者。’”
(2).形容器物制作精巧,非人工所能為。 明 宋濂 《灘哥石硯歌》:“鬼工雷斧琢削古,天光電影生新容。”
(3).謂雷劈。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時 八裡莊 三官廟 ,有雷擊蠍虎一事, 安 問以物久通靈,多嬰雷斧,豈長生亦造物所忌乎。”
“雷斧”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雷神的工具
傳說中雷神用于發出霹靂的斧形工具,常被古人視為天降神物。例如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雷州人曾收集到雷斧、雷墨,視作珍藥。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自己撿到過類似器物,引發對雷神傳說的探讨。
形容器物精巧
用于贊歎物品制作工藝精妙,似非人力所能及。如明代宋濂在詩中用“鬼工雷斧”形容石硯的鬼斧神工,蘇轼亦以“天工不見雷斧痕”贊美自然造化的完美。
雷擊現象
指雷電劈擊的自然現象。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雷擊蠍虎事件,并引發對“物久通靈多嬰雷斧”的讨論。
“雷斧”一詞融合了神話想象、工藝贊歎與自然現象,反映了古人對雷電的敬畏和解釋。其文化内涵從工具崇拜延伸到藝術審美,甚至成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如沈括的記載)。
《雷斧》是一個漢字詞語,以雷擊為意。也指雷神手中的斧頭,是古代神話中常見的武器。雷斧的形象通常用于描述巨大的力量和威力。
雷斧的部首是“雷”,筆畫數為13。
雷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和傳說,它是神話中雷神所使用的武器,象征着力量和威嚴。
雷斧的繁體字為「雷斧」,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雷斧的漢字寫法有時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有時用「雷斧」的部首加上「戈」形狀的部首,形成「霆斧」,意思仍然相同。
1. 他揮動手中的雷斧,将巨石劈成碎片。
2. 雷電般的雷斧劈下,将敵人擊潰。
3. 雷斧的威力如同天神的怒火。
雷暴、雷霆、雷電、斧頭、斧劈。
雷霆、雷電、雷暴。
柔弱、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