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公事上的過失。《舊唐書·儒學傳下·尹知章傳》:“﹝ 知章 ﹞俄拜 陸渾 令,以公玷棄官。”
“公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公事上的過失,即因處理公務不當而造成的錯誤或污點。例如《舊唐書·儒學傳下·尹知章傳》記載:“(尹知章)俄拜陸渾令,以公玷棄官”,即因公務過失被罷免官職。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如《舊唐書》中尹知章因“公玷”被罷官的記載,體現了古代對官員履職失誤的問責制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2、5)。
公玷(gōng d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公(gōng)和玷(diàn)。
公的拆分部首是八,筆畫數為四。它是一個有意義的字,意為公平、公正。
玷的拆分部首是石,筆畫數為五。它也是一個有意義的字,意為瑕疵、缺點。
公玷這個詞的來源和繁體漢字寫法與公玷的意思有關。據《康熙字典》記載,公玷的意思是佛像上表面的瑕疵或者某些物品的瑕疵。源自《南史·卷四十八》:“佛後題曰『龍猛』。而基構毀惡,謂之『公玷』。”
古時候,公玷是以“公污”表示,後來逐漸演變為如今的“公玷”。
下面是一些使用公玷這個詞的例句:
一些與公玷相關的組詞包括公德、公義、公正等。
與公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瑕疵、污點、缺點等。
與公玷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完美、完好、純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