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相傳 高陽氏 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左傳·文公十八年》:“昔 高陽氏 有才子八人: 蒼舒 、 隤敱 、 檮戭 、 大臨 、 尨降 、 庭堅 、 仲容 、 叔達 ,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
“尨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尨降”是高陽氏(颛顼)的八位才子之一,合稱“八恺”。這八人以德行著稱,具體包括:蒼舒、隤敱、梼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被贊為“齊聖廣淵,明允笃誠”。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讀作máng xiáng,意為“人才失去原有風采,變得平庸”。該釋義源自《詩經·大雅·尨尊》中“尨尊”的比喻,原指君子的德行,後演變為負面含義。
建議需嚴謹考據時優先參考《左傳》等經典文獻,若涉及文學比喻可結合現代詞典釋義。
尨降(páng ji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部首是尢和降,共有13個筆畫。它是由“尨”和“降”這兩個字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意義。
“尨”原本是一個古代的神獸形象,形狀像狗。而“降”表示下來,降臨,下降的意思。将兩個字組合在一起,表示神獸“尨”降臨到人間,也指高貴人物下降,升遷或降級。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寫作「贔貅」。繁體字通常用于香港、台灣等地,有時也用于文化場合。它與簡化字「尨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隻是外形不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尨降」這兩個字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主要是指字形比較繁複,筆畫曲線多,并不簡潔明了。
以下是一個使用「尨降」的例句:“這位官員因為表現卓越而得到尨降,晉升為高級職位。”
組詞方面,可以使用「尨降」來構成其他詞語,例如「尨降輩起」(指升級下降的輪換),「尨降禮拜」(指雜降貴人)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升遷」、「晉升」作為替代詞,因為它們也表示了人物的提升。在特定語境下也可以用「封賞」、「提拔」等詞語。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降職」、「貶谪」來表示與「尨降」相反的意義,即人物地位的下降或降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