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鬧粜的意思、鬧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鬧粜的解釋

謂饑民強迫糧主平價粜糧。《 * 自述》一:“當年大旱,饑馑嚴重,地主富商囤積居奇,饑民自發鬧粜,吃排飯,我也參加了。”編輯組注:“舊社會災荒之年,官府、地主、商人常囤積糧食,擡高市價。饑民被迫起來鬥争,強迫他們平價粜糧,叫鬧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鬧粜”是一個曆史性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舊社會饑荒時期貧苦民衆反抗糧食壟斷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拼音與字義

    • 拼音:nào tiào
    • 單字解析:
      • 鬧:指喧嘩、擾亂,引申為集體抗争行為。
      • 粜(tiào):指賣出糧食,與“籴”(dí,買入糧食)相對。
  2. 核心詞義
    指饑荒年間,貧民通過集體行動強迫地主、富商或官府以合理價格出售囤積的糧食。這種行為是舊社會階級矛盾激化的體現。

  3. 曆史背景與實例

    • 常見于自然災害或戰亂導緻糧食短缺的時期,如《彭德懷自述》中記載的案例:地主富商囤糧擡價,饑民自發組織“鬧粜”,甚至“吃排飯”(集體強行分糧)。
    • 官府常與糧商勾結,導緻民衆被迫以暴力或示威形式反抗。
  4. 詞語結構特點

    • 動賓結構,強調“通過抗争實現粜糧”的過程。
    • 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對舊社會的描述中。
  5. 相關概念對比

    • 籴粜:糧食買賣的總稱(籴為買,粜為賣)。
    • 平粜:官府或糧主主動平價售糧,與“鬧粜”的被動性形成對比。

此詞反映了舊中國底層民衆在生存壓迫下的自發反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鬧粜》這個詞的意思

《鬧粜》是指農民在收割農作物之前,為了娛樂和祈求豐收,從事一系列的慶祝活動。這個詞通常出現在中國農村,是一種鄉土文化的表達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鬧粜》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門”是第一個部首,表示和門相關的含義;而“米”是第二個部首,表示和米糧相關的含義。粜的拆字情況如下:

來源和繁體

《鬧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農耕社會。農民們在豐收的前夕會組織慶祝活動,包括舞獅、舞龍、唱戲、放鞭炮等,從而祈求來年五谷豐登。由于這些慶祝活動經常伴隨着大量的糧食消耗,所以人們将其稱為“鬧粜”。

現代漢字簡化之後,繁體字“鬧粜”逐漸被取代,統一采用簡化字“鬧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鬧粜可以寫為“鬧粜”。鬧的古代寫法多為兩個“鬥”字,表示熱鬧、喧嚣;而粜則由“谷”和“化”組成,與糧食相關。

例句

1. 今天是我們村裡的鬧粜日,大家都來參加吧!

2. 農民們穿着鮮豔的服飾,載歌載舞,慶祝着鬧粜的到來。

組詞

鬧米、粜神、慶糧、耕粜、糧豐

近義詞

慶豐、喜豐、豐收、慶祝

反義詞

凋敝、豐收不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