锉刻的意思、锉刻的詳細解釋
锉刻的解釋
猶言磨砺刻求。 宋 王安石 《馬漢臣墓志銘》:“予亦識其可教,以禮法開之,﹝ 漢臣 ﹞果大寤,遂自銼刻,務以入禮法。”一本作“挫刻”。
詞語分解
- 锉的解釋 锉 (銼) ò 用鋼制成的磨鋼、鐵、竹、木等的工具:锉刀。鋼锉。扁锉。 用锉磨東西:把鐵條锉細。 古同“挫”,折傷,挫敗。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網絡擴展解釋
“锉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uò kè,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锉刻”意為“磨砺刻求”,指通過不斷磨煉和嚴格要求來追求目标或完善自身。例如,宋代王安石在《馬漢臣墓志銘》中寫道:“遂自銼刻,務以入禮法”,形容馬漢臣通過自我約束和修養來遵循禮法。
2.字義分解
- 锉(cuò):原指一種多刃的手工工具(如锉刀),用于對金屬、木材等表面進行微量加工。
- 刻(kè):既有“雕刻”的動作含義,也指古代計時單位(一晝夜為一百刻)。
組合後,“锉刻”引申為通過反複磨砺和精雕細琢來達成目标。
3.用法與語境
- 文學用法:多用于描述對自身或他人的嚴格要求,如“自锉刻”表示自我磨砺。
- 比喻延伸:在文學作品中,也可比喻事物經過長期雕琢形成的痕迹(如“抓撓、鋸锉、刻鑿”留下的印記)。
4.相關注意
- 部分文獻中,“锉刻”也寫作“挫刻”,屬于異文現象。
-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文或特定文學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王安石《馬漢臣墓志銘》原文或相關古籍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锉刻》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削減、修整或處理物體的表面,以達到光滑平整的效果。下面是關于《锉刻》的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锉刻》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金”和“刂”,其中“金”表示金屬,而“刂”表示刀。這個詞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锉刻》一詞源于古代人們用刀锉制物體表面的行為,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常用詞彙。它常用于描述匠人利用锉刀修整物體形狀的過程。
繁體:《锉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銼刻」。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锉刻》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文字形态的變化和記載的限制,目前沒有确切的古代寫法可以參考。
例句:1. 他用锉刻精心修整木器的邊緣。
2. 這位雕刻師傅手法娴熟,一锉一刻,讓木雕栩栩如生。
組詞:锉刻工具、锉刻技巧、锉刻細膩
近義詞:磨削、刮除、修整
反義詞:加固、加工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