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的意思、九品中正的詳細解釋
九品中正的解釋
魏 、 晉 、 南北朝 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 魏文帝 曹丕 黃初 元年采納吏部尚書 陳群 的建議,各州、郡設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評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選用,謂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晉 、 南北朝 ,選取專重門第,緻“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成為世族豪門把持政權的工具。 隋文帝 時廢除此制,改行科舉制。參閱《三國志·魏志·陳群傳》、《宋書·恩倖傳論》。
詞語分解
- 九品的解釋 中國古代官吏的等級。始于魏晉。指把人物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北魏時,每品各分正、從、第四品起,正、從又分上、下階,共三十等。唐、宋時文職同北魏,武職三品起
- 中正的解釋 正直詳細解釋.得當;不偏不倚。《書·呂刑》:“明啟刑書,胥占,鹹庶中正。” 蔡沉 集傳:“鹹庶中正者,皆庶幾其無過忒也。” 宋 葉適 《答少詹書》:“輕鄙中正平易之論,而多為驚世駭俗絶高之語。”
網絡擴展解釋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其核心是通過設立中正官對人才進行等級評定,并以此作為官吏選拔的依據。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定義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由曹魏政權于220年正式創立。名稱中的“九品”指将人才分為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則是負責評級的官員。該制度持續約400年,直至隋朝科舉制興起才被取代。
2.曆史背景
- 起源:東漢察舉制因腐敗失效,曹丕為平衡士族與寒門矛盾,采納陳群建議推行此制。
- 目的:初期試圖兼顧家世與才能,但後期逐漸被門閥世族壟斷,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3.制度結構與流程
- 中正官設置:州設大中正,郡縣設小中正,多由中央官員兼任。
- 評定标準:包括家世(父祖官職、爵位)、道德(“狀”即品行評價)、才能(實際能力)三項,但晉朝後家世成為主導标準。
- 操作流程:中正官調查人才信息→評定等級并撰寫評語→上報司徒府複核→吏部依此選官。
4.影響與弊端
- 積極意義:初期相對規範化,緩解了漢末選官混亂的問題。
- 主要弊端:後期淪為門閥工具,寒門難以上升,加劇社會階層固化。例如,鄉品高者(上等)多任“清官”且升遷快,鄉品低者(下等)隻能擔任“濁官”。
5.文學與曆史評價
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批判其等級固化,稱其無法真正衡量人才。成語“九品中正”也常被引申為僵化的等級制度代稱。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要過渡階段,既反映了魏晉時期政治與社會的特殊性,也為後世科舉制的誕生提供了曆史經驗。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品中正是一個有着深厚意義的成語,下面是對它的詳細解釋和相關信息。
- 意思:九品中正是指按照官職的等級進行劃分,從品級最低的九品官員中選取正直而有才能的人。這個成語經常用來形容選拔人才時注重正直和能力的重要性。
- 拆分部首和筆畫:九品中正由“九”和“品”兩個漢字組成。其中,“九”的拆分部首為“丿”和“乙”,共有兩筆畫;“品”的拆分部首為“口”,共有三筆畫。
- 來源:九品中正最早出自明代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其中描寫了一名倭寇頭領想要入仕,但被當地官員通過選拔考試推薦的方式拒絕。他的妻子為了幫助丈夫改變命運,冒險闖入官府,成功狀元及第,成為九品中正。這個故事表達了對正直才能的贊美和重視。
- 繁體:九品中正的繁體寫法和簡體寫法一緻,即九品中正。
-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文獻顯示,九品中正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 例句: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可以使用九品中正進行舉例。例如:“他在公司的選拔中脫穎而出,被認為是九品中正的人選。”這句話意思是說他在競争激烈的選拔中展現出了正直和才能,因此被認為是最佳人選。
- 組詞:九品中正可以與其他成語、詞語組合使用,例如:“九品中正、德才兼備”、“九品中正、風華絕代”。
- 近義詞:九品中正的近義詞是“德才兼備”。
- 反義詞:九品中正的反義詞是“德不配位”。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