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品中正的意思、九品中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品中正的解釋

魏 、 晉 、 南北朝 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 魏文帝 曹丕 黃初 元年采納吏部尚書 陳群 的建議,各州、郡設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評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選用,謂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晉 、 南北朝 ,選取專重門第,緻“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成為世族豪門把持政權的工具。 隋文帝 時廢除此制,改行科舉制。參閱《三國志·魏志·陳群傳》、《宋書·恩倖傳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品中正是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選官制度,其核心内容為"分九品、立中正"的官員選拔機制。該制度由曹魏政權于公元220年正式确立,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層面:

一、制度源起與背景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陳群傳》記載,尚書令陳群建議"制九品官人之法",旨在糾正漢末察舉制的弊端。該制度結合了漢代鄉闾評議傳統與門閥政治需求,形成了以中正官為核心的評定體系。

二、實施架構與流程

  1. 九品分級:将人才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對應不同官職。
  2. 中正設置:各州郡設大、小中正官,由中央官員兼任,負責本籍士人的評定工作。
  3. 考評标準:包含"家世""狀""品"三要素,即門第背景、個人才德及綜合定級,唐代杜佑《通典》記載"中正考其德行,定其品第"。

三、曆史影響與演變 該制度實際運行中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壟斷局面,北京大學田餘慶教授在《東晉門閥政治》中指出,九品中正制加速了魏晉士族政治格局的固化。至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正式廢止,被科舉制取代。

四、學術評價維度 現代學者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分析,該制度具有雙重性:形式上建立人才評定标準,實質上成為門閥維護特權的工具。其"品狀相濟"的評定方式,對後世人才選拔制度産生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其核心是通過設立中正官對人才進行等級評定,并以此作為官吏選拔的依據。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定義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由曹魏政權于220年正式創立。名稱中的“九品”指将人才分為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則是負責評級的官員。該制度持續約400年,直至隋朝科舉制興起才被取代。

2.曆史背景

3.制度結構與流程

4.影響與弊端

5.文學與曆史評價

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批判其等級固化,稱其無法真正衡量人才。成語“九品中正”也常被引申為僵化的等級制度代稱。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要過渡階段,既反映了魏晉時期政治與社會的特殊性,也為後世科舉制的誕生提供了曆史經驗。

别人正在浏覽...

擺落白撞悲喜劇辨了飙騰閉合自責逼面補集不露鋒铓産業工人掣襟露肘陳詞成景傳道受業大徧大匠運斤當頭棒喝紞纩膽如鬥佃科低地弟靡丁香核斷腸草費引分内之事浮梁刮目相看皇運活法鑒止加薪跏子機僞蹻疾康濟懇到可意種雷塘劉四罵人茅台泡毛鬼青銮膳葷深策身親侍胡始末斯幹松肪探赤丸湯包蜪伴銅駝街通知書頭面人物頭年突黑亡化鄉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