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唐捐的意思、功不唐捐的詳細解釋
功不唐捐的解釋
功:功夫;唐:徒然,空;捐:舍棄。佛家語,功夫不會白白地抛棄。
詞語分解
- 功的解釋 功 ō 勞績,成績,與“過”相對:功勳。功績。論功行賞。徒勞無功。功德無量(刵 )。功成不居(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成就,成效:成功。功能。功虧一篑。事半功倍。急功近利。 物理學上指用力使物體
- 唐捐的解釋 落空;虛耗;虛擲。《法化經·*********菩薩普門品》:“若有衆生,恭敬禮拜 *********菩薩 ,福不唐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今汝此子,即是彼僊。由以強識,翫習世典,惟談異論,不究真理,神
網絡擴展解釋
“功不唐捐”是一個源自佛教經典的成語,現多用于激勵人們相信努力的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讀音:gōng bù táng juān()
- 字詞分解:
- 功:指功夫、努力。
- 唐:意為“徒然、白白地”。
- 捐:意為“舍棄、抛棄”。
- 整體:字面意思為“付出的努力不會被白白舍棄”,引申為“所有付出終有回報”。
二、出處與演變
- 佛經起源:最早見于《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的“福不唐捐”,指信仰功德必有回報。
- 詞義擴展:從宗教語境延伸至世俗生活,胡適等近代學者将其推廣為對勤奮的贊美,“功”從“功德”擴展為一切努力。
- 現代演變:常與“日拱一卒”連用(如“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強調持續積累的重要性。
三、用法與示例
- 適用場景:激勵他人或自我鼓舞時使用,例如:
- “科研需要長期堅持,但功不唐捐,成果終會顯現。”
- “每日學習雖辛苦,但要相信功不唐捐。”
- 近義詞:天道酬勤、锲而不舍()。
四、文化内涵
佛教用“唐捐”比喻虛耗,而“功不唐捐”傳遞了中國人對因果循環的樸素信仰,認為努力如同種樹,“日夜滋茂,不生退心”()。北宋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也被視為對這一信念的印證。
這個成語既包含宗教智慧,又融合了中華文化對勤奮的推崇,提醒人們以長遠眼光看待付出,在不确定中保持堅持的勇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功不唐捐》的意思
《功不唐捐》是一個成語,意為不把自己的功勞貢獻給他人或者不為公共利益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功不唐捐》這個成語由四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為“力”、“口”、“手”、“扌”,總共13個筆畫。
來源
《功不唐捐》這個成語源自于《左傳·僖公二十九年》:“子之郤,子之守也,不吾能救矣。亂雲不迷。”後來被人們用來形容一個人不把自己的功勞給别人,或者不為公共利益做出貢獻。
繁體
《功不唐捐》的繁體字為《功不唐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功不唐捐》的寫法并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他不願意把自己的功勞讓給别人,真是個功不唐捐的人。
組詞
貢獻、奉獻、貢獻、贈予、付出、捐贈等。
近義詞
功利心強、功利主義、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等。
反義詞
無私奉獻、利他主義、公共利益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