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打。《周禮·地官·司救》“凡民之有衺惡者,三讓而罰” 漢 鄭玄 注:“罰謂撻擊之也。”《漢書·吾丘壽王傳》:“其後,民以耰鉏箠梃相撻擊。”
“撻擊”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à jī,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撻擊”既指具體的鞭打行為,也可抽象為言語或行動上的激烈抨擊,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權威釋義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古籍。
撻擊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表示用力打擊或鞭笞的意思。它形容了一種用手、棍棒或鞭子等物體給予他人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
撻擊的部首是手,并且由兩個部首組合而成,分别是扌和擊。撻擊總共包含了7個筆畫。
撻擊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詞彙,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豈徒撻哉!”當時的用法是指用鞭子鞭打,後來也被用來表達其他形式的打擊。
在繁體中文中,撻擊的寫法為「撻擊」。
在古代漢字中,撻擊的寫法有一定的變化。有時會寫作「挲擊」或「鞜擊」,但現代漢字寫法以「撻擊」為準。
1. 他遭到了老師的撻擊,因為他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2. 這個罪犯曾多次撻擊他的受害者,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1. 撻打:用手或器物打擊。
2. 鞭撻:用鞭子鞭打。
3. 撻伐:嚴厲批評或打擊。
1. 打擊:用力打或攻擊。
2. 鞭笞:用鞭子抽打。
3. 抨擊:用言辭或行動猛烈攻擊。
1. 安撫:使平靜或安慰,與撻擊的行為相反。
2. 慰問:通過言辭或行動向受苦受難的人表示關懷和安慰,與撻擊的行為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