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e;concern] 牽挂;惦念
心中甚挂礙妻兒
亦作“掛礙”。1.阻礙。《北堂書鈔》卷九八引 晉 郭澄之 《郭子》:“法師今日如著敝絮,在荊棘間行,觸地挂礙。”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作“挂閡”。 宋 蘇舜欽 《感興》詩之三:“天王下牀走,倉猝畏挂礙。”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如行荊棘中,步步挂礙。”
(2).牽挂。 元 嶽伯川 《鐵拐李》第四折:“從今日填還了妻子寃家債,我心上别無掛礙。” 明 葉憲祖 《鸾鎞記·仗俠》:“我孑然一身,有何挂礙?”《紅樓夢》第二二回:“ 寳玉 提筆立占一偈……自覺心中無有挂礙,便上牀睡了。” 魯迅 《<僞自由書>前記》:“然若生而失母,卻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許倒成為更加勇猛,更無挂礙的男兒的。”
“挂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 ài,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牽挂與惦念
指心中有所牽挂或擔憂,無法釋懷。例如《北堂書鈔》引晉代郭澄之《郭子》中的描述:“法師今日如著敝絮,在荊棘間行,觸地挂礙。”
阻礙與牽掣
引申為事物發展或行動受到障礙,如宋代蘇舜欽詩句:“天王下牀走,倉猝畏挂礙。”
在佛教語境中,“挂礙”指内心對世俗事物的執著(如名利、生死等),《心經》強調“心無挂礙”即破除煩惱、通達自在的境界。如聖嚴法師所述,菩薩雖示現于衆生,内心卻“空無一物”。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挂礙”既指具體阻礙,也蘊含深層的心理與精神羁絆。
挂礙(guà ài)是一個動詞,表示阻礙、妨礙。它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和石石部,總共有8畫。
挂礙一詞由“挂”和“礙”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挂”字的本義是“懸挂”,引申為“妨礙、阻礙”。而“礙”字的本義是“障礙、困難”,引申為“阻止、妨礙”。因此,挂礙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阻礙或妨礙某事物的發展、進行。
挂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挂礙」。
古時候挂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大體上與現代漢字相似。比如,可以用「掛礙」或者「罣礙」來表達挂礙的意思。
1. 他的種種行為都挂礙了我們的計劃。
2. 這些問題成了我工作的一大挂礙。
挂礙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
1. 難以克服的挂礙
2. 擺脫挂礙
挂礙的近義詞包括阻礙、妨礙、阻止、束縛等。
挂礙的反義詞是順利、順暢、促進等。
【别人正在浏覽】